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10中国通史第十卷-中古时代-清时期 (上)
来源: | 作者:白寿彝 | 发布时间: 796天前 | 48333 次浏览 | 分享到:

  乾隆三十七年撰;《临清纪略》16 卷,乾隆四十二年撰;《平定两金川方略》136 卷,乾隆四十六年撰;《兰州纪略》21 卷,乾隆四十六年撰;《石峰堡纪略》20 卷,乾隆四十九年撰;《台湾纪略》70 卷,乾隆五十三年撰;《安南纪略》3 卷,乾隆五十六年撰;《廓尔喀纪略》54 卷,乾隆六十年撰。

  此外还有乾隆三十八年所撰《开国方略》32 卷;四十七年所撰《河源纪略》36 卷,也当划归此类。

  第三,此时编纂的典章制度著作很多,成绩较大。中国古代典章制度方面的重要参考书“十通”,有六部是乾隆时期所修的,即《续通典》(252卷)、《皇朝通典》(100 卷)、《皇朝通志》(200 卷)、《皇朝文献通考》(266 卷)等。为修“三通”,乾隆皇帝曾特命开“三通馆”,组织儒臣修撰。

  乾隆时期修典章制度书,也与修史书一样特别注重当代。除上述“清三通”是记当代典章制度之外,还撰辑了《大清通礼》(50 卷),《皇朝礼器图式》(18 卷),又修成专纪翰林院典制的《词林典故》(8 卷),专纪学校、科举等典制的《学政全书》(80 卷),专纪国子监的沿革及典制的《国子监》(62 卷)、专纪救荒救灾之政的《康济录》(4 卷)等等。

  更为值得指出的是,在乾隆时期,专门纪述当代典制的“则例”一类书籍得到很大发展,形成清代修纂“则例”的高峰。邓之诚说:“清以例治天下,一岁汇所治事为四条例,新例行,旧例废,故则例岁必小修,十年一大修”①。“则例”一类书籍的出现,要首推《督捕则例》。顺治初年,因为“逃人”问题严重,于是汇辑有关谕旨、奏牍、规定等为一书,经康熙十五年校定,至乾隆八年重加厘正,编纂成《督捕则例》(2 卷),这是清代官书中出现的第一部“则例”。兹后,又修纂了多种这种体例的记当代典制的书籍:乾隆十四年(1749)纂《工部则例》(50 卷),二十四年(1759)又纂《工部续增则例》(95 卷)。三十三年,纂成《物料价值则例》(220 卷),三十七年纂成《吏部则例》(66 卷)、《八旗则例》(12 卷),四十一年纂《户部则例》(120 卷),四十九年纂《礼部则例》(194 卷),五十三年(1788)纂《军需则例》(16 卷)。与则例的体例和作用相近的还有《中枢政考》(31卷)和《大清律例》(47 卷)等书。通过编纂“则例”,公布了一些档案资料,就当时讲,这些“则例”也便于各级官员了解当时的典章制度及其演变情况,以更好地发挥实行政务的职能。

  “则例”是专记当代的一个方面典制的书籍,而汇辑当代全部典制的是“会典”及“会典事例”。清代修“会典”最早始于康熙二十二年②,并纂成康熙《会典》162 卷,雍正时又曾修《会典》③,但均无会典“则例”或“事例”。乾隆时期,鉴于“则例旋增”,“典与例无辨”④,而把“典”与“例”分为两部分。乾隆二十九年(1764)修纂《大清会典》(100 卷),同时修纂《大清会典则例》180 卷(嘉庆后改称为《会典事例》)。从此,修《会典》同时修《会典事例》成为定例。其后在嘉庆朝、光绪朝都曾沿用此例。第四,大规模地修纂地方志和地理志。全国现存方志7413 种,109143卷,而其中“修于清代的最多”①。

  乾隆十九年(1754),乾隆帝命蒋溥等修纂《盘山志》(21 卷),三十九年(1774),敕撰《日下旧闻考》(120 卷),以记注京师掌故史迹。乾隆四十三年(1778)撰《盛京通志》(100 卷),四十六年撰《热河志》(120卷)。

  地理志书,乾隆时期修成的有《皇清职贡图》(9 卷)、《皇舆西域图志》(52 卷)、《五军道里表》(49 卷)及《三流道里表》等。而所成最重要的地理志书是乾隆二十九年(1764)的《大清一统志》(500 卷)。

  《一统志》之修,始于康熙年间,雍正时又重新开局修撰,至乾隆九年(1744)告竣。后来,乾隆二十九年(1754)又特谕重修《一统志》,“以昭大同之盛轨”。使“一展卷而九州之砥属、八极之会同,皆可得诸指掌间矣”②。

  第五,注重民族文字学方面的书籍的编纂。这个特点,也是适应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共同进步和文化发展的趋势而出现的。乾隆十四年(1749),命撰《同文韵统》(6 卷),以正西番及印度译音之音韵;二十八年(1763),命撰《西域同文志》(24 卷),此书“以天山南路、天山北路、准部、回部,并西藏、青海等地名、人名诸门,举凡提要,始以国书(满文——引者注),① 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卷5,中华书局1958 年版。

  ② 《大清会典事例》卷1049。

  ③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81。

  ④ 乾隆《大清会典》卷首。

  ① 参见陈高华等:《中国古代史史料学》第443—446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年版。②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68。

  继以汉文,复继以汉字三合切音。..凡识汉字者,莫不通其文、解其意,瞭若列眉,易若指掌”①。可见乾隆帝命修此书的意图即在沟通民族文化,以利集权统治。

  乾隆三十六年(1771),乾隆帝命傅恒等撰成满文字书《增订清文鉴》(32 卷,又“补编”4 卷,“总纲”8 卷,“补总纲” 1 卷)一书。乾隆四十四年又命阿桂等撰《满洲、蒙古、汉字之合切音清文鉴》(33 卷),把蒙古语也对应地排列进去,作为对“久为世臣”的蒙古诸部的宠遇。由此可见修书事业不但有文化意义,也是充满政治意义的。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