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10中国通史第十卷-中古时代-清时期 (下)
来源: | 作者:白寿彝 | 发布时间: 1019天前 | 72483 次浏览 | 分享到:

  不可否认,章学诚的政治思想有保守的一面,而在学术上却力求创新。

  作为封建时代的学者,章学诚的思想有很大局限性。他认为“程朱之学,乃为人之命脉也”④,攻诋戴震对理学的批判是“害义伤教”、“谬妄甚矣”⑤。咒骂汪中、袁枚更是不遗余力,原因是此两人有所谓违反封建礼教的言论和行为。在章学诚的著述里贯穿着维护封建道德、宣扬纲常伦理的思想,这种态度在当时著名学者中是很少有的。保守的政治思想往往影响其学术见解,如他强调史家必知史德时,便将“诽君谤主”作为历史著述的大忌;提倡成一家之言,而又告诫“学者慎毋私智穿凿,妄谓别有名山著述在庙堂律令之外也”⑥。但由于章学诚一生颠沛流离,接触到社会的中下阶层,目睹政治弊端,晚年(嘉庆四年)曾以六篇书信向执政官僚提出改革吏治、改革科举的主张。这虽然仍出于维护封建统治,但毕竟是在积极地要求改革,与其挽救学风之弊的主张在精神实质上具有一致性。在学术上,章学诚力主创新,他提倡“运以别识心裁”⑦的独断之学,强调“不可概以成说相拘”,声明“专门之学,未有不孤行其意,虽使同侪争之而不疑,举世非之而不顾”①。论辩① 《章氏遗书》卷29《与史余村论学书》。

  ② 《章氏遗书》外编卷3《丙辰札记》。

  ① 《章氏遗书》卷29《上辛楣宫詹书》。

  ② 《章氏遗书》卷9《家书二》。

  ③ 《章氏遗书》卷9《家书五》。

  ④ 《章氏遗书》外编卷3《丙辰札记》。

  ⑤ 《章氏遗书》卷3《书朱陆篇后》。

  ⑥ 《章氏遗书》补遗《与邵二云论文》。

  ⑦ 《章氏遗书》《申郑》。

  ① 《章氏遗书》《答客问中》。

  之中,颇有解放思想、著述者个性不受拘束的意味,这对后人的影响与启示是积极而深刻的,虽名不显于当时,但后来却被认为是封建社会末世的启蒙思想家。

  第四十一章嘉庆帝颙琰第一节继位和亲政嘉庆帝,名颙琰,为乾隆帝弘历第五子。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十月,三十八年被密储为太子,五十四年封嘉亲王,六十年九月正式册立为皇太子,并内禅帝位,以翌年为嘉庆元年。

  颙琰自六岁学于兵部侍郎奉宽,从工部侍郎谢墉学今体诗,从侍讲学士朱珪学古文古体诗①。在侍学颙琰的名师中,朱珪最得崇信。乾隆四十五年(1780)朱珪赴福建学政任前夕,上五箴于颙琰,“曰养心、曰敬身、曰勤业、曰虚己、曰致诚”,颙琰“力行之”,甚至在亲政后,亦“尝置左右”②。少年时期的颙琰,学习成绩颇佳,“英词炳蔚,援笔立就,动成典则”③。年长后,尤喜读诸史、通鉴,居然达到“上下三千年,治迹目了然”④的程度。颙琰生长于清代全盛时期的乾隆朝。然而严重的社会危机已现端倪。当颙琰受乾隆帝内禅时,他得到的实际上是一个充满矛盾、危机四伏,日趋衰落的皇朝。嘉庆帝即位时已过而立之年。歌舞升平的“盛世”景象没有使他陶醉,他对于“盛世”下潜伏的种种社会危机有着清醒认识,也十分忧虑。当皇子时他曾随皇父南巡。在杭州,他目睹营伍骑射,但见“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坠地”①。他当政之后,犹每每述说此事为戒。可见乾隆时军备废弛的情况给他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而在即帝位的最初三年中,他不能有所作为。因为乾隆帝虽然禅位,但并未放弃权力,在归政上谕中,他明确宣称:“朕于明年归政后,凡有缮奏事件,俱书太上皇帝”,“军国重务仍奏闻秉训裁决,大事降旨敕”②。乾隆帝直至临终前“犹日亲训政,未尝稍辍”③。这时的嘉庆帝虽已即位,实际上不过是一个终日侍游宴,“上皇喜则喜,上皇笑亦笑”的傀儡。

  嘉庆四年(1799)正月初三日,太上皇乾隆帝病逝,从此,嘉庆帝作为一个真正的皇帝开始行使权力。他在亲政上谕中表示:“嗣后一切政务,悉应仰体皇考圣意”④。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只不过是官样文章,亲政后的嘉庆帝并不想一切都按既定方针办。

  此时,对清朝的统治构成严重威胁的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政的弊败,一是内乱的频仍。嘉庆帝在位凡二十五年,实际当政二十二年。在此期间,他一方面大力整饬内政,力图通过对朝政的整肃来遏制走向衰败的趋势,恢复乾隆中期的鼎盛局面,同时又不遗余力地残酷镇压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

  嘉庆帝对内政的整饬,是从诛和珅着手的。和珅是乾隆帝的宠臣,满门① 王先谦:《十二朝东华录(嘉庆朝)》卷1。

  ② 《清史稿》340《朱珪传》。

  ③ 《十二朝东华录(嘉庆朝)》卷1。

  ④ 《十二朝东华录(嘉庆朝)》卷1。

  ① 《十二朝东华录(嘉庆朝)》卷2。

  ② 《清史稿》卷15《高宗本纪六》。

  ③ 《清仁宗实录》卷37。

  ④ 《十二朝东华录(嘉庆朝)》卷2。

  显贵,党羽众多,当政二十年,揽权纳贿,“蠹国病民”,使全国吏治更加腐败,贿赂公行。太上皇病故次日,嘉庆帝即革去和珅军机大臣、九门提督衔,不久,又下和珅于狱,查抄家产,赐令自尽,并惩办了和珅的几个重要党羽,开始了所谓的“咸与维新”局面。

  第二节所谓的“咸与维新”

  嘉庆帝亲政后,以清除和珅为契机,打出“咸与维新”的旗帜,同时立即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内政加以整顿。

  首先是诏求直言,开通言路。他认为,“求治之道,必期明目达聪,广为谘诹,庶民隐得以周知”①。他于亲政之日即颁发谕旨,要求“凡九卿科道有奏事之责者,于用人行政一切事宜,皆得封章密奏,俾民隐得以上闻,庶事不致失理,用付集思广益至意”②。四年六月,嘉庆帝又作了“不罪言者”的保证,即所谓:“朕既令人尽言又复以言罪人,岂非诱之言而陷之罪乎。”③他盛赞御史曹锡宝,在和珅声势熏灼之际,敢于直言纠劾,特加恩追赠曹锡宝副都御史衔,“以旌直言”④。乾隆五十五年(1790)十月,内阁学士尹壮图奏言,各直省仓库多有亏缺,各督抚借词弥补,层层朘削,民生坐困,乾隆帝派员会同尹壮图密往各省盘查。由于各省闻风已事先做好了手脚,结果查无实据,尹壮图以陈奏不实,被革职交刑部治罪。嘉庆帝认为如尹壮图这样的“敢言之臣”应该加以录用,立即命令尹壮图“即行来京候旨擢用”①。由于嘉庆帝以实际行动表明了诏求直言、广开言路的决心,所以在嘉庆帝亲政后的一段时间内,出现了“下至末吏平民,皆得封章上达,言路大开”②的局面。一时间,不少言官纷纷指陈时弊。嘉庆帝对言官的指陈,其关系国是,切中事宜者,多所采纳,对遭到弹劾的官员,其查证确实者,有所惩治。嘉庆帝对据实上陈,直言无隐的科道官员给予鼓励和擢用。嘉庆四年(1799)九月,河南偃师县民人杨道纯转呈策表,提出除积弊、苏民困以固国本;仓库漕粮,实国之本而弊最大,请降旨严行饬禁等建议。嘉庆帝十分赞赏,他说:“杨道纯以民人而条陈事件..所言皆系地方应办之事。..所陈各项,今次第举行。”③他下令,将杨道纯“以从九品未入流,交与直隶总督胡季堂差遣委用,遇有缺出,再行咨补”④。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