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长篇小说连载 煤 乡五六
来源:边塞艺苑 | 作者:李日宏 | 发布时间: 698天前 | 2742 次浏览 | 分享到:

    一卷行李,一只放零碎东西的小雷管箱子,一只放换洗衣服的纸箱子,连同来帮忙的韩昌在内,宿舍内除了两个上班的不在,其余的人全都帮忙扛着提着东西往黄土坡西梁上送王平。路上,扛着薄薄一卷行李的韩昌和小广灵起了一番争执,小广灵不愿意赤手空拳地送王平,韩昌也不愿意就这么空来空去地接王平。

    冬日的阳光苍白地照在黄土坡曲曲折折的山路上,照在一群像是逃难队伍的身上,露出了一副怜悯的目光。他们没有走前面的大马路,而是沿着宿舍后面的西山头,绕道来到韩昌租住的地方。

    好像是为了证明王平绝不会遭到冻饿的困境和威胁,中午的室内格外暖和,饭菜也比较丰富。这都是韩昌头天独自去市场购置的食物,两瓶北方烧白酒,一包带皮的花生,一块酱红色的猪头肉,炒了两个菜,主食依然是“搁锅面”。韩昌平时不抽烟,不喝酒,但架不住小广灵的劝说和游说,和人们干了一杯。几个人吃好了也喝好了,纷纷下地出了门,小广灵打着饱嗝出了大门外,一手抓住王平,一手抓住韩昌,反复摇个不停,仿佛有千言万语要往出倾倒,却又有一种尽在不言中的默契,用他的话说就是“啥也不说了,尽在酒中了!”然后,在几个人的拉拉拽拽下,踉跄着步子下了山。王平送下坡返回来时,韩昌已经麻利地将摊子收拾干净,两人铺开各自的褥子,和衣而卧,不觉间睡到了晚上九点多钟。韩昌推醒了王平,说,快起来快起来,要迟到了!王平这才想起两人今天都是夜班,连忙一骨碌爬起来,飞快地脱下身上的衣服,从纸箱子里抽出黑窑衣换上。

    两个人匆匆忙忙赶到井口时,还是迟到了。正在训话的大队长孟双喜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继续训斥班长小广灵。一个月前,小广灵被提拔为他们班的班长,工作干得一直有声有色,没有出过差错。这还是为了昨天的事,早班快下班时,人们看到井下采煤队的人陆陆续续地从黑洞洞的斜井坡走上来,以为这个班的工作结束了,纷纷怂恿小广灵咱们也卷人吧!小广灵经不住众人的撺掇,说,想走就走球吧,反正二班人也快来了!

    众人走到煤场边时,迎住了陆续走来的二班人。本来也没犯啥错误,关键是正巧刚走出绞车房的司机又听到了命令开机提煤的三声长铃响,赶快又返回去启动了大绞车。其实,这是井下车场的挂钩工和跑钩工以及一伙腿迟脚慢的铲煤工想省点劲,将空着一半的黑牛斗和另一串装满煤的黑牛斗串在一起,他们好坐在斗子里轻松出井。黑牛车刚从井口露头,违章坐车的人们都赶紧跳下车,生怕碰到安检员,飞也似地绕小道走了,而场上的按铃工也和早班人一起下了班,头车直接被绞车拉到了天轮上,绞车司机感觉不对劲,刹住了车,出绞车房隔着河沟一看,妈呀,咋没人按停止铃声,不是自己机灵,七八个黑牛斗子就都栽下了河沟。

    其实,当时在场的也有几个早到的二班翻煤工,因为按铃不属于他们的工作范围,他们才不愿管你早班人的闲事呢!再说了,他们每天的工作也实在太枯燥单调了,时刻巴不得有点什么新鲜刺激的事发生一下,也好增加点茶余饭后的谈资。反正,将七八个黑牛斗子拉到河沟下,与他们无关,那是早班人拉下的屎,他们正想看看早班人咋擦这泡皮褥子上的屎,大队长孟双喜咋扣他们的工资呢!

    小广灵被骂得大气也不敢出,头杵在裤裆里闻自己的尿臊气。孟毛驴余怒未息,骂完班长又骂工人,还特别点了正好迟到的韩昌和王平的名,你们两个操蛋加王八,早走有你们,迟来有你们,想干干,不想干给老子趁早滚蛋,搬门弄窗想进运搬队干活的人每天都打不离门……

    多亏让往上提煤的铃声救了众人一命,孟毛驴的声音被轰轰隆隆的绞车声音、钢丝绳啪啪摔打的声音掩盖下去,黑丧着一颗脑袋扬长而去。工人们见提上了煤,两个人一组,跑着推上翻轮,同时一用力,将煤翻到下面的铁溜子上,开溜工点开按扭,煤顺着溜子涌上高高的溜头,从煤山上欢快地往煤场滚去,一副重见天日的欢呼庆贺状。

    下一钩煤最少也得等十几分钟或半个多小时,有时候井下众多环节中有一个环节出了毛病,也许一个班也拉不上几钩煤。趁这间隙,有人随便找一个角落,不管不顾地眯糊一会儿;有人白天睡足了,凑在一起天南海北地瞎谝。一般井下没事,班长也不愿意常下井,就在场上协调各个环节的安全和生产。

    小广灵有个毛病,也可说是嗜好,没活干时,随手从地上拣一块拳头大小的煤块,下意识地反复揣摸,一副爱不释手的模样,有时还刻意凑近鼻子嗅个不停。王平问,你那是干啥呢?一块炭有啥好闻的?小广灵叹息一声说,我一看见这黑油油的煤块就爱见得不行,就觉得里边有股特殊的松木清香。你是不知道,俺们老家那个地方,山高沟深,种地吃水都得用驴骡驮,公路只通到山下的一个镇子里,俺回去一趟,到了镇里,就得步行十多里山路。村人们到现在吃白面也不敢放开肚子管饱吃,和这里的富裕真是天差地别。祖辈以来,各家各户基本烧的都是柴火,俺爹每年冬天和村人们相跟着都要来大同驮一回炭,一走就是半个多月,驮回的几块大毛炭不到过年时节绝对是不舍得烧的……你看看这么好的炭,到了这里像石头一样不值钱,几时能把这里的炭给家里拉一车,俺就是一块一块地背,也愿意背上山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