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苏东坡传 第一章 文忠公
来源:边塞艺苑 | 作者: 林语堂 | 发布时间: 977天前 | 11498 次浏览 | 分享到:

不择言,过于心直日快;他多才多艺、好奇深思,虽深沉而不免于轻浮,处世接物,

不拘泥于俗套,动笔为文则自然典雅;为父兄、为丈夫,以儒学为准绳,而骨子里

则是一纯然道家,但愤世嫉俗,是非过于分明。以文才学术论,他远超过其他文人

学士之上,他自然无须心怀忌妒,自己既然伟大非他人可及,自然对人温和友善,

对自己亦无损害,他是纯然一副淳朴自然相,故无需乎尊贵的虚饰;在为官职所羁

绊时,他自称局促如辕下之驹。处此乱世,他犹如政坛风暴中之海燕,是庸妄的官

僚的仇敌,是保民抗暴的勇士。虽然历朝天子都对他怀有敬慕之心,而历朝皇后都

是他的真挚友人,苏东坡竟屡遭贬降,曾受逮捕,忍辱苟活。

    有一次,苏东坡对他弟弟子由说了几句话,话说得最好,描写他自己也恰当不

过: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所以,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不无缘故。

    苏东坡一生的经历,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在玄学上,他是个佛教徒,他

知道生命是某种东西刹那之间的表现,是永恒的精神在刹那之间存在躯壳之中的形

式,但是他却不肯接受人生是重担、是苦难的说法——他认为那不尽然。至于他自

己本人,是享受人生的每一刻时光。在玄学方面,他是印度教的思想,但是在气质

上,他却是道地的中国人的气质。从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

化人生,这位诗人在心灵识见中产生了他的混合的人生观。人生最长也不过三万六

千日,但是那已然够长了;即使他追寻长生不死的仙丹露药终成泡影,人生的每一

刹那,只要连绵不断,也就美好可喜了。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

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滋润营养,因而维持众生万物。

这一生,他只是永恒在刹那显现间的一个微粒,他究竟是哪一个微粒,又何关乎重

要?所以生命毕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尽情享受人生。这就是这位旷古奇才

乐天派的奥秘的一面。

    本书正文并未附有脚注,但曾细心引用来源可征之资料,并尽量用原来之语句,

不过此等资料之运用,表面看来并不明显易见。因所据来源全系中文。供参考之脚

注对大多数美国读者并不实用。资料来源可查书后参考书目。为免读者陷入中国人

名复杂之苦恼,我已尽量淘汰不重要人物的名字,有时只用姓而略其名。此外对人

也前后只用一个名字,因为中国文人有四五个名字。原文中引用的诗,有的我译英

诗,有的因为句中有典故,译成英诗之后古怪而不像诗,若不加冗长的注解,含义

仍然晦涩难解,我索性就采用散文略达文意了。

                                             林语堂



译者序

    过去童子时读古文,所读传记文字,都是短篇,如《史记》的《刺客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 最长的也不过《项羽本纪》。唐代传奇如《虬髯客传》、

《长恨歌传》则是小说,去真正史实太远。唐宋以至清代古文的传记文仍是短的散

文。中国传记文章之长至排印成册者,似乎是开始于现代,但为数不多,其最为人

所熟知者, 我想是林语堂英文著作的汉译本, 即《武则天正传》 (Lady Wu)及

《苏东坡传》(Thy Gay Genius)。这类文学创作之出现,与过去之历史演义小说

不能说毫无关系,但所受的直接影响,还是来自西方的传记文学,在英文著作中如

Jame s Boswell的Life of Samuel Johnson,  Giles  Lytton  Strachev的Queen

Victoria,Life of Abraham Lincoln,The Life of Henry George 等皆是。以中

国历史之长、史料之富,写名人传记的背景和基础,可算极为有利。像林语堂先生

这两本名人传记,写的实在好,但可惜我们所拥有的这类书实嫌太少。是否我们的

学者作家能接着再写出些本来?真令人延伫望之。

    写传记不比写小说,可任凭想像为驰骋,必须不背乎真实,但又不可缺少想像

力的活动。写小说可说是天马行空,写传记则如驱骅骝、驾战车,纵然须绝尘驰骤,

但不可使套断缰绝、车翻人杳,只剩下想像之马,奔驰于其大无垠的太空之中。所

以写传记要对资料有翔实的考证,对是非善恶有透彻的看法,对资料的剪裁去取,

写景叙事,气氛对白的安排上,全能表现艺术的手法。于是,姚姬传所主张的考据、

义理、词章,乃一不可缺。也就是说,传记作家,要有学者有系统的治学方法,好

从事搜集所需要的资料;要有哲学家的高超智慧的人生观,以便立论时取得一个不

同乎凡俗的观点;要有文学家的艺术技巧与想像力,好赋与作品艺术美与真实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