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燕山夜话》
来源:边塞艺苑 | 作者: 邓拓 | 发布时间: 784天前 | 21541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道教中,丘处机当然是很有势力的一个宗派。据明代都印的《三余赘笔》记载: “道家有南北二宗。其南宗者谓自东华少阳君,得老聃之道……其北宗者谓吕岩授金王 嘉,嘉授七弟子,其一丘处机……。”显然,过去人们都只晓得丘处机是道教中的一个 教派,有谁去理会他讲的什么养生学呢?

  其实,要讲养生学,光是清心寡欲恐怕还不够,应该有更好的方法才是。

  什么是更好的方法呢?是不是要修炼成仙呢?回答决不是这样。修炼成仙本是道家 的想法,丘处机的教派也未尝没有这种想法。但其结果总不免事与愿违。

  比较起来,我觉得儒家主张“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似乎更好一些。儒家的这 种主张与道家修仙的说法,应该看到是有原则区别的。

  早在宋代,欧阳修就曾因为不满于当时一般道士对养生学的曲解,特地把魏晋间道 士养生之书— 《黄庭经》做了一番删正,并且写了一啤《删正黄庭经序》。在这篇序 里,他一开头就反对修仙之说。他写道:“无仙子者,不知为何人也,无姓名,无爵里,世莫得而名之。其自号为无仙子者, 以警世人之学仙者也。”

  接着,他阐述一种道理,就是说:“自古有道无仙,而后世之人,知有道而不得其道;不知无仙而妄学仙。此我之所 哀也。道者,自然之道也。生而必死,亦自然之理也。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不自 戕贼夭阏,而尽其天年,此自古圣智之所同也。”

  欧阳修还举了实际例子以证明他的论点。虽然他举的例子中有的并非事实,但是, 我们无妨用更多的实例去代替它,不能因为他以传说为事实就否定他的全部看法。他举 例说:“禹走天下,乘四载,治百川,可谓劳其形矣,而寿百年。颜子萧然卧于陋巷, 箪食瓢饮,外不诱于物,内不动于心,可谓至乐矣,而年不及三十。斯二人者,皆古之 仁人也。劳其形者长年,安其乐者短命。……此所谓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

  这一段议论很好。如果用别的事实代替大禹的例子,就更好。我们实际上可以举出 无数事例,来证明欧阳修的论点。有许多劳动人民,如山区的老农,长期从事田野劳动, 年纪很大,身体与青年人一样健康。不久以前,报纸消息说,苏联有许多百岁以上的老 人,也都是勤劳的农民。这些都是有力的证据。

  因此,讲养生学的人,在研究丘处机的同时,我想无妨把研究的范围更加扩大一些, 多多地收集元代以前和以后各个时期、各派和各家有关养生的学说,加以全面的研究。 这样做,收获可能更大。


  燕山夜话(二集)  姜够本

  平常谈话中,说到生产上完成一宗新的试验,而没有吃亏,总是说“将够本”。我 曾向几位同志请教这句话的来历,都以为是“刚够本”,把“刚”字读为“将”字的音。 后来有一位熟悉农业生产情况的同志,告诉我说,这是“姜够本”。回来一查,果然他 说的有根据。原来这句话不但是长期流传的成语,而且是一条重要的农业知识和经验的 总结。元代的农学家王祯,在《农桑通诀》中就曾写道:“四月,竹箪爬开根土,取姜 母货之,不亏元本。”又说:“俗谚云,养羊种姜,子利相当。”过去对于“取姜母贷 之,不亏元本”这一行文字,马马虎虎看了,并没有发现这里边有什么大道理。而在实 际生产知识丰富的人看来,这些文字记载却概括了非常可贵的经验。

  据说许多有经验的老农种生姜,一亩沙土地可得三千斤。每一棵姜最初只用一小片 老姜做种,长出的新姜就有两三斤。即使遇到天时不利,田里别的农作物棵粒不收,而 种姜的田地上如果也不长什么,你只要挖出原来种下去的老姜,它却一点也不会损坏, 照样能吃的、能卖的,决不至于把老本丢光了。这就叫做“姜够本”,也就是王祯说的 “爬开根土,取姜母贷之,不亏元本”的意思。这一点在其他许多农书都没有写清楚。 比如最著名的明代大植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只是说:“姜宜原湿沙地。四 月取母姜种之,五月生苗,如初生嫩芦;而叶稍阔,似竹叶,对生。叶亦辛香。秋社前 后,新芽顿长,如列指状,采食无筋,渭之子姜。秋分后者,次之。霜后则老矣。”

  说一句公平的话,李时珍的著作在不少地方,并没有超出他的前人王祯的解释。王 祯的《农桑通诀》有许多记载更切合于农业生产的实际经验,他说的种姜方法,我看很 重要,应该加以介绍。他写道:“秋社前,新芽顿长,分采之,即紫姜。芽色微紫,故名。最宜糟食,亦可代蔬。 刘屏山诗云:恰似匀妆指,柔尖带浅红。似之矣。白露后,则带丝,渐者,为老姜。味 极辛,可以和烹饪,盖愈老而愈辣者也。曝干则为干姜,医师资之,今北方用之颇广。 九月中掘出,置屋中,宜作窖,谷秆合埋之。今南方地暖不用窖。至小雪前,以不经霜 为上。拔去日,就土晒过,用篛篰盛贮,架起,下用火熏,三日夜,令湿气出尽,却掩 篰口,仍高架起,下用火熏,令常暖,勿令冻损。至春,择其芽之深者,如前法种之, 为效速而利益倍。”

  这一段记载显然是直接从老农的长期经验中得来的,具有首创的意义。在王祯以前, 我们翻阅《齐民要术》《尔雅翼》、《四时类要》等书的记载,都没有说到这些要领。 由此可见王祯的确是在李时珍以前很有成就的一位农学家。当他做江西永丰知县的时候, 经常和老农在一起,研究农桑园艺,总结生产经验,著书推广农业知识。他对中国农业 科学的发展,无疑地是有重要贡献的。这里所说的种姜,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例证罢了。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