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燕山夜话》
来源:边塞艺苑 | 作者: 邓拓 | 发布时间: 834天前 | 24059 次浏览 | 分享到: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 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 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 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 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 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 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燕山夜话(二集)  不吃羊肉吃菜羹

  为什么不愿吃羊肉而宁愿吃菜羹呢?说这样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估计到大家 看见这个题目会感觉诧异。其实,这本来是很普通的典故,我觉得它很有启发性,所以 又想把它拿来重新做一番解释。

  问题是由于写文章引起的。有一些学校的语文教师,总以为教学生熟读几篇“范文”, 记住一套做文章的公式,背诵几大段到处都可以搬用的八股文字,似乎就能够帮助学生 在考试中过关,甚至于可以骗取较高的分数。这种想法和做法,如果任其自流而不加以 制止,就将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很坏的影响。我曾经为了这个问题同几位教师进行了 讨论,在讨论中我引述了宋代大作家陆放翁的笔记,来证明我的论点。

  陆放翁在《老学庵笔记》中说:“国初尚文选,当时文人专意此书。故草必称王孙, 梅必称驿使,月必称望舒,山水必称清晖。至庆历后,恶其陈腐,诸作者始一洗之。方 其盛时,士子至为之语曰:文选烂,秀才半。建炎以来,尚苏氏文章,学者翕然从之, 而蜀士尤盛。亦有语曰: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

  这种情况,事实上决不只是宋代才有,而是历代都有。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流行的 文章风格,即便并非都象北宋推崇《昭明文选》、南宋推崇苏老泉父子的文章那样的受 人重视,但也有各个时代自己的特殊文风,这是不容否认的。因此,历代几乎都有一些 人擅长于“时文”,这种人在当时往往很吃得开。另外有许多人,因为不喜欢“时文”, 就往往很吃不开。

  当然,我们不能因此就得出结论说:凡是“时文”都是不好的。如果做这样简单的 推断,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一个时代的文风是自然形成的,也是必然要出现的。问题 是要看人们怎样认识和掌握自己所处的时代特征和由此产生的文风。因此,“时文”并 没有什么不好。不好的是把“时文”当成了八股公式。正如陆放翁提到的《文选》和苏 文,本来都是好文章,毛病只在于宋代的文人士大夫把它们当成了八股公式,这就不好 了。

  无论什么文章,一旦变成八股,就僵化了。稍有创造性的人,决不会愿意在八股中 讨生活。明代的徐文长就是一个例子。他从八岁开始学公式化的“程文”,后来遇到山 阴知县刘昺,劝他多读古书,不要烂记程文,他就决心独创新的文风,不受时文程式的 束缚。历来象徐文长这样的人还有许多。与此相反,历来也有一班人以公式化的文章为 维持生活的手段,特别是清代实行科学制度,以八股文取士,结果就束缚了人们的创造 性,甚至使人投机取巧,弄虚做假,以致笑话百出。

  曾经发生过这样的笑话:有人背诵了几篇祭文,背得烂熟。到了考试的时候,题目 是祝寿的。他居然生搬硬套地把祭文抄上去,弄得牛头不对马嘴。还有的人什么也没有 背熟,临时乱抄“夹带”,竟至于把草书的“昔贤”二字误抄为“廿一日上天”五字。 考官见他可笑,在试卷上批道:“汝既欲廿一日上天,本院亦不敢留汝。”这一类笑话 虽然发生在死去了的封建时代,但是,现在的人也未尝不可以引为鉴戒啊!

  总而言之,文章切忌八股公式化,假若不幸而出现了八股,不管它是新的还是旧的, 即便对它熟可以吃羊肉、对它生只能吃菜羹的话,有觉悟的人也一定不愿吃羊肉,而宁 愿吃菜羹。


  燕山夜话(二集)  一把小钥匙

  近来接到一些朋友的来信。有的说:在做研究工作的时候,因为材料太多,头绪很 乱,不知从何下手?有的说:常常遇到许多问题,要想找有关的参考材料,总是找不着, 这怎么办?他们都表示要努力从事专门的研究,但是又都觉得自己的根底太浅,恐怕不 能胜任专门研究的任务。

  我先要给这些朋友打气,请他们不要灰心,不要害怕没有办法。无论材料太多太乱, 或者根本找不到材料,我想只要先用一把小小的钥匙,打开一个系统化的科学研究资料 的门户,就可能逐步解决问题了。

  那末,这一把小钥匙在什么地方呢?如何才能取得这一把小钥匙呢?我的回答是: 这一把小钥匙就在朋友们自己手边,不过要下一番苦功夫才能把它拿出来使用。

  大家都熟识的著名的宋代历史学家郑樵,在《校雠略》中说过:“学之不专者,为 书之不明也;书之不明者,为类例之不分也。有专门之书,则有专门之学;有专门之学, 则有世守之能。”事实也的确是这样。要想专攻一门学问,或者专门研究一个问题,就 必须读尽这一门学问或这一个问题有关的一切图书资料。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又必须知 道这许多图书资料所属的门类。否则到处瞎碰,什么也学不成。郑樵自己所以能够写成 象《通志》那样的大书,就因为他生平勤学苦读,到处“搜奇访古”,遇见人家收藏有 图书的,就要借读,抄录了大批重要的材料,进行研究。他的经验是非常可贵的,我们 应该好妹学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