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左云走西口谣
来源:边塞艺苑 | 作者:白岩青 | 发布时间: 946天前 | 5067 次浏览 | 分享到:

   山西左云人走西口历史悠久,有了长城就有了走西口。游牧部落入关掠夺不只是他们的生活需求品,还有人口和畜牲。汉民走入草原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文化和百工百业,促进了游牧民族的原始农耕和各种手工业的发展。明代马市开放后同时设立人市,俺答汗和三娘子通过人市招揽各种人才,汉人的能工巧匠用他们的先进技术和智慧,烧制青砖青瓦修筑城池,营建宫室殿宇,古丰州屹立起一座青色的城市,三娘子乞明廷赐名,明廷赐与“归化”(呼市)农耕文化在大草原开花结果得力于左云(周边)走西口人的创造,他们开垦农田、建设板升(村镇)、发展农业,改变了游牧民族单一的畜牧经济结构“其种子有麦有豆有黍、瓜、匏、芥、葱韭之类种种俱备。”(《夷俗记》)。

左云晋商走西口可见县志记载:“本邑缸、油、布、当、粟店、多系代州、峙县寄民。而土著之民合伙贸易于邑城者甚少,大半皆往归化城开设生理,或寻人之铺以贸易,往往二三年不归。以至征粮之际,或偕室以行,或家无男丁,有司不能过而问焉。且有以贸易迁居,大半与蒙古人通交结,其利甚厚。故乐于去故乡而适他邑也。”

左云人悲惨的走西口是在清光绪年间,因为悲惨从此悲出了名。《左云县志》记:“光绪三年秋,大旱,人民相食,道路饿殍盈途。十八年,春旱夏雨,又复风雹霜雪,遂致颗粒无收,大饥,人相食,死者无数。”

左云(周边)人民为逃活命,只好走西口,生离死别的逃荒路上流出左云的走西口谣:

女:二圪蛋你走西口

银兰想留不能留

送你送到白羊口

泪蛋蛋止不住往下流

男:银兰,你回去哇。回去哇。

二圪蛋我走西口

全因生活撧指头(没希望)

挣下制钱和莜面

托人捎回白羊口

走西口的人儿谁不怀念根,他们垒土为台或登高眺望左云,此台起名望乡台,望乡台上长的是辛酸的谣:

一根担仗两个筐

背儿领女走西方

口外没有好光景

手抓胸口泪汪汪

一把镰刀两把手

孤苦伶仃走西口

黑水汗流渡时光

至死没脸回故乡

人们形象说走西口:吃苦的、吃手艺的、吃字的、吃艺的。吃苦的占绝大多数。吃苦人悲出的谣,让秦月汉关哭啼抹泪:

在后套  拔麦子  两手流脓

大青山  背毛炭  压断脖颈

沙漠地  拉骆驼  有去难回

灰腾梁  赶皮车  九死一生

大草地  揽羊群  狼吃狗啃

到后滩  割洋烟  二鬼抽筋

乌兰花  挖大渠  自带囚墩

走西口  刮野鬼  血泪斑痕

走西口走出“讨吃调”

“讨吃调”就其艺术表现形式属于民间音乐的山歌小调之类,配以简单的乐器称清唱、拉唱、快板。不配以乐器称干唱、顺口溜。“讨吃调”为民间口头创作艺术的一种,具有集体性、传播性、阶级性、战斗性、地方性。作为一种表演艺术,最大特点是韵味性很强、有辙、句末力求押韵、保证朗朗上口、产生节奏、出现感染力。“讨吃调”广阔的随时性与土滩秧歌、二人台相同,随时随地都能展开。

“讨吃调”顾名思义就是当年口里人走西口一边讨生活一边对讨生活的艰辛以韵文的形式的总结和不断的提炼,是走西口走出来的民歌,形象了那个时代的生活,是对走西口的艺术经典概括。

走西口分两类,买卖和渡饥荒讨生路。口里人最大多数的走西口那是纯粹的为了渡饥荒、讨生路。口外广阔的天地、人力资源的缺乏、百业百工的极大需求,为讨生活的口里人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因此走西口的大前提就是,出口外谋一条生路。就是在这个大前提前,汉武帝时雄壮威武的“出塞曲”就为悲切回肠的“走西口谣”所取代。口里人走西口就其情况分为四类、庄户人说的形象逼真:吃苦的、吃手艺的、吃字的、吃艺的。吃苦的占大多数,“讨吃调”直接产生于这些吃苦人群里,是他们走西口辛酸生活的真实写照和流露。这些以卖劳力讨生活的人们,在拔麦子、背毛炭、拉骆驼、赶大车、揽羊群、割洋烟、挖大渠这些重苦力时,放开喉咙大喊大唱才能打发他们的孤独和寂寞、排泄辛酸、疲劳和烦躁、无奈痛苦的感觉和心情,更是对生活的诉说。久之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腔调:苍凉粗犷、沉重悠长、吭高雄壮、如诉如泣、不乏呜咽、节奏明快。“讨吃调”又叫“受苦歌”、“走西口谣”、“刮野鬼歌”。文雅叫作山歌、牧歌。最初的“讨吃调”由一人独唱或众人齐唱,没有乐器伴奏。就风格而言,总属山西民歌和内蒙古民歌范畴。就其地理范围而言,又属口里左云一带和内蒙前旗的民歌,介于与乌兰牧旗风格和大马群山一带的爬山调,是左云长城边塞内外蒙汉两地揉合而成的边塞山地民歌,是口里左卫一带因走西口而产生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和泪而吼而歌而表达生活的曲调没有正规的曲名,围绕走西口那种叫法全行。“讨吃调”细分有拔麦子歌、背毛炭歌、拉骆驼歌、赶大车歌、揽羊群歌、割洋烟歌、挖大渠歌。如“拔麦子歌”歌词长达一百句,详细诉说拔麦子的艰苦以至两手流胀的辛苦。“讨吃调”歌词长短不等,随意性大,但有一个特点,每句最后一个字尽量达到押韵,这样就使歌词保持了节奏,整体带韵,产生了艺术性、欣赏力。

讨吃调反映的是走西口讨生活的艰苦生活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走西口的共同生活经历也就不单指吃苦的人、吃手艺的、吃字的、吃艺的,反映他们生活的艺术作品也就统称为“讨吃调”。讨吃调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就歌词而言不会流传下具体作者的姓名,是这伙人集体编排创作。由于这些人受苦受罪,仅能落的碹饱肚皮的生活,多数人没有盘缠也没有脸面回口里,只能年复一年灰堆在口外,所以思乡和想女人这些最实在的情感和要求也就反映在“讨吃调”里,这样也就产生了另外两个内容,一是思乡、想亲人,也就是望归吟。如“光棍哭妻”、“王二想女人”、“南回的雁捎个话”、“女人女人甭等我”、“死不回家王老二”、“半夜想你睡不着”等。二是在口外打伙计的生活,包括爱情的内容:如“听房”、“隔着麻纸亲个嘴”、“难活不过人想人”、“打断腿也要去眊你”、“朋友好为口难开”、“哥在麦地等着你”等。有些歌词虽然不健康,但却是这些人真实生活的反映。而同时远在千山万水的口里,因为思念牵挂走西口的亲人们,也以边塞民歌的形式和讨吃调的大体曲调,产生了边塞的“讨吃调”,这是左云一带因走西口而走出长出的土生土长的风景的凄美,如“小寡妇上坟”、“活上坟”、“立个牌位供着你”、“土淹脖子等着你”、“儿想大大妻想夫”、“不为挣钱为你人”、“再不回来就嫁人”、“忘恩负义王老五”等。

“讨吃调”来源于生长的边塞民众,根扎在民众心中,开花结果于长城内外,为原汁原味的民间口头流传文化。之所以一直传唱不败,就在于它的最大众化,认可性。在长城内外,可以说没有一个人不会放歌几句“讨吃调”的。它不仅作为田间地头劳作时的消歇娱乐活动,更是直接的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民歌干唱。“讨吃调”虽然没有登上大雅之堂,但广大人民群众喜欢它、拥护它,这是它存在和生长的沃土。这就充分地说明“讨吃调”从生活而出发又落足于生活中,来源于民众之中又为民众所服务。正是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了民众的生活,所以“讨吃调”就必然会产生社会功能和社会效果,产生它的审美意义和教育作用。同长城边塞所有出产、流行的民间音乐、戏曲、曲艺、民间娱乐活动一样,它以人民大众的热爱为基础,以自己的教育作用为主导,以美感作用为具体的表现形式,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人民群众得到陶冶,思想感情得到净化,道德行为得到规范,由此而使抽象的精神转化为物质的力量,产生出社会效益。

这个在劳动生产中表现娱乐的边塞民歌由田野走上舞台是最近几年的事。“讨吃调”不仅演唱形式发生了变化,有了组织演出的班子,并采用了乐器(二人台乐器、电子琴、快板),演员有了旦、生、丑,演出有了剧目。已由原先纯悴的唱歌,发展到有唱、有做、有舞、有扭、有念白、有道具的一种综合性表演,近乎二人台的小型戏曲为主,但又加进了男女的对唱,这样就使歌曲更加精彩生动吸引人,同时还演出现代流行民歌。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讨吃调”以它的痛苦流泪出身,现在已参与到人民群众的红白喜事各种庆典中,成为表达喜庆、兴旺发达的重要形式。它从完全的放歌自娱自乐走向戏剧化,迈进市场,产生了经济效益,这足以说明“讨吃调”广大的民众性和适应性。“讨吃调”在深厚的民间土壤里、在人民群众的不断创作、加工、提高中,必将更加丰富多彩,走向艺术的辉煌。

二  人  台

左云是戏曲二人台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播地,因为左云没有正规的二人台剧团其它地方有,似乎二人台就产生在那个地方,这是一种误解。二人台在左云那是威鲁堡的城墙——根儿深了。民间二人台戏班多的是,有名有样的老艺人有的是。

二人台诞生在清朝光绪年间,是左云人走西口走出的血泪产物。

光绪皇帝多难多灾,光绪一朝天灾横祸打不离门。好皇帝碰上灰年份,他高高在上也没治,小小贫民百姓更没治,天灾降临,谁也不想死,死字难哩,为了活命,只有走西口。

西口只是个不大的地方,河曲人出口外必经固城西口,说的哭哭啼啼泪出个走西口。西口的含义大的很,凡山西人翻过边墙关口外出谋生,逃活命、刮野鬼,统统称走西口。西口还包括去丰镇、集宁的北口。

左云人走西口历史悠久。

《左云县志》记:“左邑之民,牵牛、服贾于口外、为两大宗……大半皆往归化城开设生理,或寻人之铺以贸易,往往二三年不归……大半与蒙古人通交结,其利甚厚,故乐于去故乡而适他邑也。”

左云商人在口外赫赫有名,归化城大盛魁商号是左云人经商的集散地,左云人宋连成,郭绍泰先后为大盛魁分号天顺泰绸缎店的经理,在晋绥很有名气。

左云晋商似乎和二人台无关。晋商肥的流油、二人台瘦的可怜巴巴、风马牛不相干。

走西口谋生路逃活命的人们大体为四类人,庄户人总结的精确:“吃苦的、吃手艺的、吃字的、吃艺的。”

二人台就是吃艺的集体创作的泪淹心作品。

左云民间艺术花样多,闹红火,混玩艺儿是传统的乡情民俗,规范叫社火、乡人叫玩艺儿。玩艺儿就是曲艺杂技等。广场艺术土滩秧歌就是二人台的前身。吃艺的人儿们凑合同行,把左云的玩艺儿曲调走村窜乡,东奔西忙表演给口外人,为的就是填饱肚皮,有一口饭吃,除此之外,还想咋的。玩艺儿送给口外人就是个红火热闹,至于表演艺术咋样那无所谓,你也甭嫌我手艺赖,我也不嫌你茶饭赖,一将两就。口外人红火热闹一高兴就给的东西多,口里的弟兄们就是日能,老刚刚(哥)听的看的没扎(太好)、孩娃们抬哈(搬)上那莜面柜、大地出的个东西没哈数(不计算)、多砍(挖)上三碗五碗算个甚。

二人台没台口,随意性很大,不打脸子就能唱。在演唱过程中又和当地的民歌小调结合起来,吸收人家的精华,使表演更加丰富。为了出演方便,一般是两个人,一生一旦或一丑一旦,因此称二人台。

二人台传下的传统节目、结构、长短、表现形式有很大差异,有的载歌载舞,类似歌舞表演。有的颇多道白,类似说唱。有的则完全发展成为戏曲,由土滩滩表演昂首挺胸为亮丽于舞台。

二人台的音乐分唱腔和曲牌两大部分,唱腔基本上都在左云玩艺儿和口外民间小曲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蒙汉民歌的结合体,约有百首之多。有的唱腔是二人台专用,如“走西口”、“挂红灯”、“打金钱”。曲牌一部分是二人台化了的,一部分吸收了其它剧种的音乐。

二人台唱腔优美动听,音乐欢快热烈,内容贴近生活,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地方剧种。表演形式简便活泼,二人对唱对舞,以歌传情,以舞传神,以扇说话,以戏引人。根扎于民间,所以不断发脱壮大。

二人台文武场乐器比较简单,文场有笛子(胡笳)、四胡、扬琴、俗称“三大件”。武场乐器最初只有“四块瓦”,后来加入了锣、鼓、镲。

二人台演出剧目有“打金钱”、“打樱桃”、“打酸枣”、“打连成”、“五哥放羊”、“挂红灯”、“压糕面”、“走西口”、“十对花”、“拜大年”、“尼姑思凡”、“小放牛”、“借冠子”、“刘家庄分家”、“挑苦菜”、“双蝴蝶”等。

走西口成就了二人台,看二人台是对走西口的回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