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冰心全集第四卷》
来源:边塞艺苑 | 作者:冰心 | 发布时间: 1012天前 | 28507 次浏览 | 分享到:


这篇仍是汉族作家写的。我们的许多兄弟民族,都有和汉族同胞一样但更黑暗的过去,又有和汉族同胞一样有着光明幸福的现在与将来。他们有许许多多美丽而充满了人民性的生活斗争的传说和故事。我们希望多有兄弟民族作家,替全国的儿童们写出和他们的歌舞一样地丰富多彩的儿童文学。


总起来说,小说部分里反映历史斗争的作品多,反映现实的作品少,虽然有它的原因,但不能不说是个缺点。我们希望作家们能够深入下去,使得自己对于目前现实的人物背景,也能和历史斗争的人物背景一样的亲切熟悉,那写起来也会很好的。


今年的散文,数量虽然不多,而内容却更清新活泼了!菡子的《五颗小小的心》,简洁精练,就像她所描写的五个小孩一样的天真、可爱。任大霖的《童年时代的朋友》娓娓地写来,不但生动地描写了几个可爱的小动物,背后还衬托着解放前劳动人民穷苦的生活,和作者童年从他们学来的对于压迫者的反抗。叶圣陶的《一个少年的笔记》,我们只能选到他已发表的一小部分。黄秋云的《高士其伯伯的故事》,写得很好。高士其同志是儿童们熟识的儿童文学作家,他们对于他的童年和他一生的斗争事迹,是极感兴趣的。这类的传记,无疑地对于儿童高尚人格的形成会有很大的帮助。我们欢迎作家们多写点儿童所敬爱的历史上或是近代人物的传记。江山野的《贝斯特洛夫和他的父亲》,从家庭休假的背景中,写出中苏人民亲如家人的友谊,和一个永远活泼,不停劳动的老人的形象,是很别致而生动的。


在诗歌的园地里,产量是最高的。我们选了十一位作者的诗。这里面有袁鹰的表现国际主义同情友爱精神的《在美国,有一个孩子被人杀死了》,和柯岩的最被读者喜爱的《小兵的故事》等篇。百蒸的《妈妈!放开手罢!》表现了孩子的独立自主的要求,是比较别致的一篇。《营地哨岗》是少年自己的作品,作者刘君长在写这首诗的时候还是一个中学生。


剧本的数量仍然不多,质量也有问题,最突出的是题材的狭窄。除了童话剧以外,大部分是写少先队的活动,似乎少年儿童剧本,一定要儿童演给儿童看的!此外,剧本的“戏剧性”很差,人为的冲突比较明显,看去使人觉得很勉强,不自然。儿童剧作者还要格外地努力钻研这种文学体裁的特征,和特殊的艺术技巧,因为舞台上的效果,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这里选了梁彦、熊塞声的《巧媳妇》,姚易非、陈友罕的《小公鸡》,李钦的《姐姐》,容曜的《妈妈在你身旁》,和柏叶的《金苹果》。


科学文艺的作者中,今年添了一位迟叔昌。他把科学知识极有风趣地融合在幻想的故事里,很引人入胜。我们选了他和于止合写的一篇《割掉鼻子的大象》。科学文艺作品是极受儿童欢迎而应该提倡的,我们希望这支队伍不断的扩大。


童话的题材,比去年宽阔了些。邓十郯的《活矿工和死把头》,是流传在阜新矿区的传说。我们相信跟着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工作队伍而深入到祖国各个角落的作者们,一定还会发掘出许多关于我国各族人民生活斗争的童话材料,来丰富这个领域的内容。这里选进的童话有葛翠琳的《雪梨树》,吴梦起的《小雁归队》等三篇。童话诗有李鲤的《神仙山》,张永枚的《神笔之歌》等六篇。


至于儿童们还迫切需要的好的惊险小说、寓言和游记,还选不出来。在这几种体裁上努力的作家,还是太少,是我们目前最大的缺憾!


从头再看一遍今年选集的目录,我们觉得今年的儿童文学作品,无论从题材的宽阔性和描写的深刻性来说,都比去年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从儿童文学这个宽广的领域来看——它除了自己特有的“童话”以外,还几乎包括一切的文学体裁,作者尽可以自由应用——我们对于目前儿童文学的质和量,都还是不能满意的。


但是,从头看看作品下面的作者名字,我们高兴地发现这些名字中有近半数不是儿童文学文坛上所熟悉的人物,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新涌现出来的业余儿童文学作者,这个情况说明儿童文学前途是充满了蓬勃的气象,非常使人乐观的!


同时,这种情况也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帮助和注意青年业余作者,在儿童文学领域内,比其他方面尤为重要。


去年十月,创作委员会曾发出一些信函,请求读者和作者提出在阅读或创作儿童文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在我们所收到的几十封回信中,大多数都提到现在的儿童文学作品题材窄、概念化、公式化,以说教代替形象感染,人物没有性格等等。其次就是缺乏文字的技巧、语言太晦涩、不简练、不美等等。


我们觉得这些问题,可以从两方面来看。儿童文学的作者有两种,一种是有创作经验和文学修养的老作家,或者经常能写些东西的作者,他们为着“赶任务”或者以为写儿童文学,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可以不必从深入生活出发,可以不劳而获。他们抓住一个教育上的问题,预先画下了框子,然后去到儿童多的地方,比如和少先队过几次队日,到小学校或幼儿园去“生活”几天,观察了孩子们的警戒矜持的表面的现象,听取了教师们谈的几件突出的自己没有看过的事实,就拼凑一段有“矛盾”有“转变”的故事,再引伸出一些教训。这种作品,不可避免地就会枯燥、生硬,“人物没有性格”,“以说教代替感染”!


写惯了以大人为阅读对象的作者,在客串地写儿童文学的时候,往往不自觉地忘了我们面对的不是低头凝注的成人,而是睁着灵活的大眼,带着紧张的笑容,唯恐从你嘴边漏掉一个字的孩子。我们不熟悉儿童的生活,不懂得儿童的心理,不照顾儿童的特征,不会向鲁迅先生学习:努力写出“比做古文还难”、“不用难字”、用“比较容易懂的话”的作品,结果作品中人物嘴里所说的都是那些“小大人”或“大小人”式的呆板晦涩的话!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