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冰心全集第四卷》
来源:边塞艺苑 | 作者:冰心 | 发布时间: 860天前 | 20753 次浏览 | 分享到:


十八年以后,“虽然过着非人的生活,也要活下去”的大石老师,又回到岬角村来教学了。离职十三年中间的痛苦生活:累死了老病的母亲,牺牲了带病上船服役的丈夫,病死了因着饥饿而吃青柿子,得了急性肠炎的女儿——八津。母亲死了,请不到念经的和尚;丈夫死了,只得到一块“战死”的木牌;女儿死了,却连棺材也得用旧木柜来改做,祭品只是家种的南瓜……这一切,使得大石老师“显得苍老,连白头发也有了……要是腰再一弯,就完全是老太太了。”


“身体这样衰弱,而又这样劳累的她,这次得以再去教书”,还是全仗她的一个女学生早苗的暗中尽力帮忙,大石老师“困窘到连一件能穿来上课的衣服都没有”,也勉强地由她的大儿子大吉,划船送她每天去到岬角村去当一个“助教”。


当她重见这荒凉的渔村,穿着破烂衣服的孩子,古老的校舍的时候,她的眼泪就流个不停了。她对她的一个女学生美佐子说:“没有来这里以前,觉得自己还和从前那样有精神,可是来了一看,总使我掉眼泪,掉眼泪,尽想着一些叫人掉眼泪的事……”从一个活泼快乐,西装骑车,风一般地掠过,被人称作“摩登女郎”的女教师,十八年后却颓唐衰老,泪不停挥,得了个“哭鬼老师”的绰号,这种改变,在日本恐怕不止大石久子一个人吧!


小说的末段,作者安排了两个悲惨动人的场面:大石老师同她的女学生美佐子,去上另一个女学生琴江的坟,她看到军人公墓,公墓依着甲午、日俄、中日战争的次序,前面立着许多石碑,有的已经朽烂了,有的已经倒了下来。在这中间,仁太,竹一,和正等几个学生的还是新近树立的。混乱的社会情况也表现在这里,这些被夺去的无辜的年轻生命的墓前,人们甚至连鲜花也忘了……立着木牌的是新的军人墓……现在人们在生活中,连做一块石碑送到这里来聊以自慰的力量也没有了。这不过是日本国土的一小角,一个小小的岬角村,但已使人毛骨森然地看到几十年来为日本统治阶级充当炮灰的许许多多“无辜的年轻生命”的收场,而到了最后,这些新的“无辜的年轻生命”的父母,是被压榨得连给儿子墓上立石碑的力量都没有了。我们看到这里,能够不悲愤地对日本人民献上万分的同情么?


最后,死生流转之余,五个女生,两个男生在海边的水月楼,给大石老师开了个欢迎会。学生们虽然还是强作欢笑,说“都像从前当一年级生时那样”。但是大石老师在一阵笑声中,却总是含着泪。当这些学生传观着他们当年在“一棵松”照的相片的时候,传到瞎眼的矶吉手里,他笑着说:“眼珠没有了……可是这种照片我倒看得见……。”他用食指指着相片上一个个并排站着的同学,但是他指偏了,大石老师用清脆的声音说,“对,对!是这样,一点也不错。”而她的脸上却流着一行行的眼泪。大家都鸦雀无声。这时,带醉的两个女生,唱着唱着歌,忽然接着呜呜咽咽地哭了起来,故事就在这里结束了。


这是一本平谈,亲切,渗透人心的小说,得到了日本人民,尤其是母亲和教师的共鸣。


它之所以能盛销一时而且被摄成电影,是有很好的理由的。如今在日本各地风起云涌的“母亲与教师协会”,在反对战争,保卫和平上,作出了许多贡献,如赞助禁止原子弹氢弹,反对扩大美国军事基地等等,我认为这本书在促进这个运动上,是起了它的作用的。一九五七年二月十三日1956年《儿童文学选》序言这是我们的第二本儿童文学选集。分类还是依照从前的,每种体裁内作品的排列,是以发表或出版的先后为序。


在今年的小说创作里,反映历史斗争的作品,比较地多了一些。显然地是作者们在选题的时候,他们自己过去所参加的惊天动地的革命斗争中,有些和大人们在一起奋斗的孩子们,为着解放祖国保卫祖国,贡献出细小的身躯里最大的力量,他们所表现的坚强勇敢的气概,给作者以极深刻、极生动、极鲜明的印象。故事的一切背景,对于作者也是熟悉亲切的。因此他能在回忆的激动里,很快很顺利地把它写了下来。这种描写“自己熟悉的人物”


的作法,我认为是对的。


这集里选进了杨朔的《雪花飘飘》和王路遥的《小星星》等八篇。还有长些的,如孙肖平的《我们一家人》和郭墟的《接关系》,因为篇幅关系,没能够编进去。


反映学校、学生、少先队的生活的作品,比去年少些了,但却有内容比较新颖的,如陈炎荣的《省城来的新同学》。这里描写一个城市的孩子,跑到乡村学校来上学,她和她的同学们,在不同的生活环境里长大的城市和乡村的孩子,以好奇的眼光互相窥探,从乡村同学的“恶作剧”开始,发展成城市和乡村孩子的互相喜爱,生活知识上的互相补充,在新事物的认识和应用上的互相帮助。这种从学校生活的特殊方面来选题取材,比停留在“拾物不昧”、“由吵架到团结”、“由捣乱到守纪律”的那种概念化、公式化、孩子们看了开头就猜着结尾的东西强得多。


反映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的作品,也不算多。这里选了王汶石的《少年突击手》和王福慧的《社里的孩子》,是比较活泼可喜的。反映工业建设的几乎没有,通过儿童生活来表现工厂、矿山等方面社会主义建设等情况,还有待于作者的努力。同时描写广泛的反映社会生活的作品却加多了,这是一个值得欢迎的现象!这里选进了杲向真的《向日葵是怎样变成大蘑菇的》和王若望的《阿福寻宝记》等九篇。秦牧的《回国》反映了华侨儿童在海外的生活,和他们对于祖国的向往和热爱。梁学政的《在台湾一个五月的夜里》是描写在蒋集团统治下台湾小同胞的悲惨生活。这两篇是更会引起在祖国光明的环境中过着幸福生活的儿童对于华侨和台湾儿童的同情和关怀。季康的《蒙帕在幻想》是描写一个瑶族的少年,在幻想过当猎人、当解放军、当画家之后,选择了农业,要“改变我们家乡那种落后的生产方法”。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