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冰心全集第五卷》
来源:边塞艺苑 | 作者:冰心 | 发布时间: 849天前 | 23775 次浏览 | 分享到:


“她们三人都是有文化的,年纪又轻,二十上下的人。我是没有文化的人,岁数又比她们大,就是憋着劲儿比劳动吧……”


这时吴凤敏和张惠茹都抢着说:“她已经不是文盲了,也认得好多字呢。我们乡来的八个人都是民校教师,劳动完了还扫盲呢。”从这里又拉杂地提到她们在劳动之余,还学习、扫盲、读报(十三陵水库报),给大、中队的民工洗补衣服。


她们下工就住在近村老百姓的房里,还替房东收拾房院、刷房顶、看孩子……正说得热闹,帐篷外有人喊她们,我站起紧紧握住她们的手,坚约她们晚上有空再来。这场谈话,使得我很兴奋,很激动,对这些和大地一样结实朴素而充满了力量的人们,不加深地钻探下去,是不能得到更大更丰富的宝藏的,而我的钻探的经验,是如何地浅薄呵!


晚上,她们果然如约来了!在四面撩开的帐篷下,明月当空,凉风四起,我们是一次生,二次熟,谈话比早上更加流畅而热烈。不大开口的沈秀珍,那晚上却口如悬河地说个不断。她结过婚,有了两个孩子,从来没出过门,这次好容易出来参加建设水库的工作,她不但得说服她婆婆,有时也得说服自己!用她自己的话:“说不想孩子,可是——哪能不想呢?我出门的时候,小的孩子出疹子了,心想:回去吧……再一想,奔社会主义嘛,我们自己的万年幸福呀,人人都鼓足干劲,苦干,猛干,我就泄了气啦?一狠心,不回去了!”


说到这里,她用扇子撩开额前的短发,笑了一笑,说:“水库报把这件小事还登上了呢!”


她滔滔不断地说着她怎样十五岁就结了婚,怎样替丈夫的地主姥姥家做了几年的饭。日本人来了,她怎样在本村做了两年的地下妇女主任,因为动员大家给八路军做鞋,让日本人搜出了鞋条,好多人被打了个半死……这时大家指着张惠茹说:“她奶奶还不是因为去追自己的驴子,被日本人打死了!她爷爷和父亲也是让日本人给活埋了的!”


谈话的空气,突然地沉重了,但是她们的谈锋,立刻从苦难转向了新生。共产党来了,一切都变了样,尤其是农村妇女的生活,简直是一步登天,她们都有五年以上的参加农业社的历史。过去打井怕破了风水,妇女都要躲出一百步以外去。这次乡里防旱,妇女和男子一起打了四百二十眼井,其中还有四个十四五丈深的“三八号水井”,完全是妇女自己打的。


她们还和男子一块儿打夯,也有她们自己的夯歌:


“高抬起,猛撂下,争取四五八,走向水利化。”


“哪个滑轴①抬的高,哪个滑轴戴红花。”……因为她们的劲头大,石夯都打碎了两个!


问她们的干劲儿哪里来,她们的回答是简单而明确的:为了将来美好的生活嘛,为了奔向社会主义嘛,不一个劲儿地往前奔,就做不到“多快好省”里的“快”,社会主义几时才来到呀!就说这十三陵水库的大坝,不是大伙儿一个劲地往上堆土,这一堵大高城墙似的东西,一下子就能起来啦……这里头还有我们毛主席的一份劳动呢,一看见毛主席,我们的干劲更大啦,告诉您说吧,我们是干到多会儿看到这水库能发电能灌水才走呢!


这晚上的谈话范围,是非常广泛的,谈到她们乡的最近与较远的将来,她们的心情是极其乐观而兴奋的,远景是十分美丽而鲜明的。可惜我不熟悉她们的生动的语言,笔记不但来不及写,也顾不得写,现在更无从追摹了,我感到不和她们长久生活在一起,无论怎样刻画,也是写不好她们的。虽然此后我也见到了那天没有来的四健将之一——刘志安,还有大东流乡青年“尖刀队”里的四个女尖兵:尚学兰,郭凤珍,赵淑兰和李瑞芳;我和尚学兰谈了一次话,她们年纪都只有十九岁,比四健将小一些,得“女尖兵”的称号比四健将还早一些;事迹却也是一样地感动人,在整个工地上,鼓舞着万千妇女的劳动热情。这四健将和四尖兵,可以说是大东流乡的妇女,在十三陵水库工地上,高高树起的两面鲜红的旗帜!①滑轴,就是石夯我常想:今日的中国,在党的领导下,凡到过十三陵水库这个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人们,都上了最扎实最生动的一课。这篇文章里所提到的大东流乡八个勇敢勤劳的青年妇女,就是在劳动大学四十万个学生中,经过选拔考验的优秀生,她们在艰苦的斗争中,发挥了惊人的力量和智慧!更使我们高兴的是:优秀生还不止这几个,她们不过是获奖的两千六百八十五个先进集体中的两个集体!十三陵水库的修建,给新中国锻炼出多少坚强的建设者呵!




十三陵工地上的小五虎


在十三陵水库火热沸腾的工地上,千千万万干劲冲天的英雄堆里,有一组五个小老虎似的少年,个子小,劲头大,情绪高,快乐而活泼地在热火朝天的修建队伍中穿来穿去,快步如飞!这五只欢蹦乱跳的小老虎,不能不引起周围人们的注视、赞叹。他们是修建工地上千百个集体中年纪最小的一组,都只有十六七岁,是民工六大队二中队里的“五小组”。


这五个孩子是昌平区卫星社的社员子弟,都在昌平镇上住家,门户相望,从小在一块长大,长大了一点就一块上学,或是下地劳动。去年十二月到今年一月十五号,为着响应修水利抗旱的号召,他们也在一起参加了本社的青年水库的修建。十三陵水库开工的消息传来,他们奔走相告,笑逐颜开,也不顾家长们和大队长的顾虑和劝阻,他们坚持地跳着蹦着就跟着大队来了。


他们最高兴而自豪的是:他们是第一批参加十三陵的修建工程的民工。用他们自己的话:“那时工地上连一根电线杆也没有呢!”真的,那时工地上除了四面黄秃的山岭,就是一望无际的枯草和沙砾;薄薄的冬阳和凛凛的北风,欢迎着这往来如织的人群。他们这一大队因为住家较近,下工回家,中间在工地吃一顿干粮。每天来回几十里地,早起迎着严冬的朔风,冰凉的小刀似地,直往领子里和袖口里钻,扎!刮起的冰冻的黄沙,打在脸上,又尖又利。带来的捆在腰里的干粮,都冻成了冰疙瘩,必得用铁镐砸开了,才能下咽。走了路,干了活出了汗,小棉袄上的雪花就融化了,挨着皮肉冰凉精湿的,好像披着铁甲似的……但是这雨雪风沙,都没有困倒这五只欢蹦乱跳的小老虎,他们夹杂在十万修建大军之中,左顾右盼,脑海中响着万丈的热潮,恨不得一时便在这荒滩秃岭上面,堆起一道万里长城似的高大的水坝!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