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冰心全集第六卷》
来源:边塞艺苑 | 作者:冰心 | 发布时间: 1013天前 | 47768 次浏览 | 分享到:


的大权,对她又是“万般怜爱”,但是没有看到林黛玉时常去承欢陪坐,去和老太太谈心,其他的人更不在她心里眼里了。她虽然和宝钗作过较长的谈话,但是那都是宝钗来看她病、来安慰她的结果(第四十五回)。她对香菱和湘云,是比较例外的;在第四十八回里,香菱来找她学诗,她很高兴地对香菱谈着自己对古代诗人的评价,和做诗的艺术。还有在第七十六回里,在她中秋夜“对景感怀,自去倚栏垂泪”之余,史湘云邀她到凸碧堂赏月联句,两个人边做诗边谈话,几乎消磨了一个整夜。在女伴之中,香菱和湘云都是父母俱丧、身世孤零的人,林黛玉对她们是不能没有同情和同病相怜之感的。


若是把林黛玉的行止和交游孤立来看,还不大显出她的“乖僻”,但是一和宝钗的对衬起来,就显得宝钗像一颗满盘旋转的如意珠一般!她处处殷勤,面面周到。在四十五回里,明明提到:“日间至贾母王夫人处两次省候,不免又承色陪坐,闲时园中姐妹处也要不时闲话一回”。她遇事逢人,到处伸出援助之手,发现问题就疏财仗义替人解决问题,她给黛玉送燕窝;替袭人做宝玉的针线来出脱湘云;向家里要螃蟹替湘云做诗社东道;把自己的衣服给金钏儿装裹;托自己铺子伙计去参行要人参,给凤姐配药……这一切等等,都表现了薛宝钗巧妙而自然地利用了她自己“豁达”的“行为”,“端方”的“品格”,“美丽”的“容貌”,以及她家的“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财富,赢得了上自贾母,下至赵姨娘的喜欢,甚至赢得了林黛玉的敬服,从而推心置腹。脂砚斋批第二十二回贾母替宝钗过生日一段,说:


却云特意与宝钗,实非人想得着之文也。此书通部皆用此法瞒过多少见者,余故云不写而写是也。


《红楼梦》全书中,着意描写的过生日的文字,只有四次:


宝钗的,凤姐的,宝玉的和贾母自己的。宝玉生日时,贾母不在家。宝钗和凤姐的生日,都是贾母替她们过的。从脂砚斋的批语来看,书中“不写而写”的文字,还多得很!宝钗在第三十五回里说过:


再巧不过老太太。


若从“不写而写”的文字中去寻求,则在这句奉承老太太的话以前,几年之中,宝钗就已经说过其他许多奉承的话,也做过不少奉承老太太的功夫;同时,也更可以看出,天真而乖僻的林黛玉,不但从来没有做过这个功夫,而且也没有对老太太说过什么奉承话的!


以上是我现在所想到的《红楼梦》写作技巧的一斑,到底这种对比,应该算是“两山对峙”,或是其他秘法,我愿意得到同志们的指点教正。


(本篇最初发表于《人民文学》1963年11月号。)





《巡逻》


〔阿尔巴尼亚〕拉齐·帕拉希米


地拉那战役刚刚胜利结束。那些德军和法西斯分子,能逃的全逃了,其余的不是被打死就是被俘了。地拉那遍地都是废墟、防寨、战壕,街道上堆满了破卡车和汽车,在长期的忧虑恐惧之后,它又自由地呼吸了。城市虽然遭到破坏,变成一片瓦砾,在它的居民、尤其是在游击队员的眼里,地拉那既美丽又可爱。游击队员们是带着自豪和从未见过大城市的农民的惊奇来看地拉那的。


第八大队的游击队员德米尔·拉波和列克亥卜·布兹马希在卡瓦雅大街上漫步巡逻的时候,也都有这种感觉。他们是从马拉加斯特拉来的农民,四年来一直并肩抵抗意大利人和德国人的。


索古当权的时候,德米尔有一次曾想到地拉那来解决和卡克拉尼·贝斯之间的一些问题,但是他在费里的朋友们说服他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这样做不会有结果,还会把钱财白白地糟蹋在路途上。他听从了朋友们的忠告,因此也失去了到地拉那观光的机会,后来就没有什么机缘了,于是他也不再想去参观首都了。


列克亥卜很少进城,连附近的费里和发罗拉也不大去,他从来也不劳神去打听世界上是否有地拉那这个城市。只是在战争年代里,特别是在集会上他才听说有这么一个城市,而且使他惊讶地是,据说它还是阿尔巴尼亚的首都呢。关于地拉那,他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有人说它是叛徒的巢穴,有人又称它为民族解放运动的摇篮。开始的时候,列克亥卜搞不清这些评语后面的意义,然而这却引起了他要来看看地拉那的愿望,虽然那时他还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来,如何来法。


因此当大队接到向地拉那挺进的命令的时候,列克亥卜和所有的游击队伙伴一样,乐得直拍巴掌。


这两个农民昂着头,每人掮着一根枪,戴着一顶钉着红星的德国帽,在林荫大道上漫步走着。他们边走边谈,当他们走到天主教大教堂的时候,就向左转沿着胡同前进。


“我万想不到我们会有打到地拉那来的一天,”德米尔说,“当然,除此以外,我们也没有别的法子来,不是吗?既然我们为解放它而流过血,它就永远是我们的了。你说是不是?”


“对啦!”另一个回答说,“留神点,我们好像是迷路了。


脚底下小心,这儿可不是费里……嗬,这铁丝是做什么的?”


“这是德国人的倒刺铁丝网!你没看见那边的掩蔽壕吗?”


“看见了,看见了!我们好像是走过了界线了……我们还是往回走吧!”


“别傻啦,老弟!整个地拉那都是我们的。再说,反动派不敢明目张胆地出来,他们会找个洞洞藏起来的,没错儿!”


“我说我们还是回去吧。我们可能踩上个地雷,像那些狗杂种似地把脑袋丢了!”


“别害怕!一切的危险我们都平安渡过了,今天晚上也不大会死在这里的。”


因为意见不一致,他们只好继续默默地走着,小心翼翼地迈过倒刺铁丝网,从沙瓦尔羊齿草丛中间,跨过掩蔽壕。他们顺着路往前走,左右了望,不是想发现什么反动分子,而是想熟悉地拉那的每一个角落,将来回家去好跟乡亲们讲点什么。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