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冰心全集第七卷》
来源:边塞艺苑 | 作者:冰心 | 发布时间: 860天前 | 23106 次浏览 | 分享到:





《儿童文学选刊》序


我衷心欢迎《儿童文学选刊》的出版!


十年浩劫过去,文艺园地回黄转绿,儿童文学也像萋萋芳草,在大地上繁茂了起来。不但老、中、青作家欢欣鼓舞地重新拿起笔来,还涌现了许多青壮年儿童文学作家,以及平日为成人写作的作家,也写些给儿童看的种种体裁的儿童文学。同时,儿童的报纸和刊物也雨后春笋似地遍地萌茁,这都使我在“目不暇给”之余,既有无限的欣慰,也有相当的困扰。


不能否认,我近来精神不如从前了,看过的东西也容易忘掉。那么多的报纸刊物都不能看得太详细,尤其是儿童刊物,总希望有人给筛过一遍,使我能从有限的精神和时间,得到无限的收获,这就是我欣赏《儿童文学选刊》的原因。


《儿童文学选刊》选得很好,不但老、中、青儿童文学作家的好作品都选上了,还有把那些为成人写的而适合于儿童看的好作品也选上了,这是我特别感到满意的地方。


我曾读过任大霖同志的一篇《深沉的倾诉》(见《东海》1980年某期),讲的是一位校长和一个红卫兵学生重逢的故事,故事气氛十分健康。还有温小钰同志的一篇《宝贝》


(见《草原》1981年第10期),是能引起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关心和注意的少年儿童的问题。这几篇作品,我都过目不忘。


我认为像这种的作品都是健康的、有益的、值得推荐的。2、8、1982





我所钦佩的叶圣陶先生


叶圣陶老先生是我在同时代的文艺界中,所最钦佩的一位前辈。


我第一次读到叶老的作品,是在二十年代初期,在我母亲订阅的《东方杂志》上的《地动》和《小蚬的回家》,都是描写儿童的短篇小说。他写得那样地自然活泼,对于儿童心理体会得那样细致入微,使我很受感动。此后,凡在报刊杂志上有“圣陶”署名的文章,我都尽先阅读。我觉得这位作者,是个热爱儿童,深切同情劳动人民的“不失其赤子之心”的“大人”!


二十年代后期,我又从顾颉刚先生那里借到了一本《倪焕之》。这是一本热情澎湃的书,说的是一位从事教育的有理想的青年,但在那大变动的年代里,他的努力失败了,希望破灭了,终于寄希望于未来的同自己全然两样的人。这本书引起我很大的同情和共鸣。顾颉刚先生因而对我说到:圣陶这些年来,又当教师,又当编辑,还从事给小学生编写教材的工作,他为教育和文学事业,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郑振铎先生也对我讲:圣陶也是我们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他在当编辑时还不倦地奖掖青年,丁玲和巴金的处女作,都是经他的手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的。关于这件事,丁玲和巴金自己也对我说过。但是,在解放前,我一直住在北京,对这位心仪已久的前辈,始终没有得到见面的机会。


我有幸见到叶老,是在解放后我从日本回到北京,在文艺界的集会上,常常会见到他。


虽然因为人多没有长谈,但是他给我的印象,是谦和慈蔼,淳朴热情,读了他的作品后,我觉得真可以说是文如其人,他恰恰就是我想象中的叶圣陶先生。


此后,又因为叶老和我都是民主促进会的会员,会面谈话的时候就比较多了。在民进代表大会上,我还常听到叶老给我们讲教育或语文教学等等问题,他须眉皓白,声音洪亮,一股纯正诚恳之气,扑人而来。这里,使我想到去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叶老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那篇《我呼吁》,读之真是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他为着我们千家万户所面临的“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造成的不良影响”,他呼吁我们要赶快解救在高考重压之下的中学生。他提醒我们,“爱护后代就是爱护祖国的未来”。


叶老在教育和文学事业上的巨大贡献,他的老朋友们能谈得比我更多更深。我和叶老相见较晚,但只就这短短的几年中,他给我树立了榜样。他的几十年如一日地爱护孩子、爱护祖国未来的精神,我要努力向他学习!一九八二年二月九日





《冰心文集》序



卓如同志替上海文艺出版社编了一部《冰心文集》,给我看了这多卷本的目录,看得我愕然而又赧然,从心里觉得不好意思!原来我在这几十年里,还写过这许多肤浅、无知、不值得发表的东西。


这文集里收集了我六十多年来写的文字,包括我学生时代为校刊或学生会刊物写的短文,有的会引起我印象很深的往事,有的是一点印象都没有了。从文章的题目上看来,里面有些不免是“赶任务”的东西,有的却还是发自内心的咏叹,肤浅也罢,无知也罢,总的说来,这些文字,还是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我当时当地的思想和感情。


回溯我八十多年的生活,经过了几个“朝代”。我的生命的道路,如同一道小溪,从浅浅的山谷中,缓缓地、曲折地流入“不择细流”的大海。它有时经过荒芜的平野,也有时经过青绿的丘陵,于是这水流的声音,有时凝涩,也有时通畅,但它还是不停地向前流着。


让这一个集子,坦白地摊开在读者的面前吧。只要大家能从这些文字里,看到有一个在二十世纪出生的中国人,在她自己大半生的生活环境里,所发出的心声。只要这心声是真实的,使读者能够清晰地辨认出这个人的形象,那么,这个集子的任务就算完成了!一九八二年二月十四日出版第二卷;1984年10月出版第三卷;1986年8月出版第四卷;1990年2月出版第五卷;1993年12月出版第六卷。)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我最喜欢诸葛亮说过的两句话:“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所谓淡泊,我理解就是一个人对于物质生活不要过分奢求,安于过得清简、素朴一些;宁静则是心里尽可能排除掉个人的杂念,少些私心。这样,人生在世,不为个人私利操劳所累,把自己的志向同革命的事业融合在一起,他的心胸就会宏大起来,精神就会充实起来,心情自然就可以乐观,情绪自然就会昂奋。一个性格爽朗,心境总是愉快的人,是不会因伤神而伤身的,再加上适合自己情况的经常性的锻炼,起居饮食养成一定的规律,他(她)终会健康长寿。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