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冰心全集第七卷》
来源:边塞艺苑 | 作者:冰心 | 发布时间: 860天前 | 23115 次浏览 | 分享到:


我今年已经八十二岁,年事也可谓高矣。虽然近来身体也不太好,但我雄心尚在,还要抓紧时间,争取为我们可爱的社会主义祖国多做点事。近来,不少来京参加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和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纪念活动的国内外朋友来看我,从他们那里我听到不少很令我鼓舞的事情,促使我拿起笔来。今后,我首先打算写好我的自传,我想用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把资本主义制度,旧社会和我们美好的社会主义制度来比一比,也许会对年轻的朋友们和我们的下一代有所教益。


成立老年医学学会是个很好的事情,这项工作是十分有意义的,把老年医学直到整个老年学做为一项科学来研究在我国还是较新的,从历史上看,我们国家有着丰富的健身增寿的经验,所以我感到这项研究工作应体现我们民族自己的特点。希望学会经常总结、介绍、交流老年长寿的经验,不断把这项研究工作推向前进,取得新的成就。


(孙雁行整理)





致李玲修①


玲修同志:


《明天就要决赛》一书,和《文汇》月刊都收到,谢谢。


那本书已看完了,你对乒乓球观察得很细。我还好。纶复并祝笔健冰心二、廿五、一九八二①李玲修,女作家。1944年生,山东牟平人。主要作品有儿童小说《明天就要决赛》、长篇小说《姑娘跑向罗马》、体育报告文学集《足球教练的婚姻》、《笼鹰志》、电影文学剧本《花园街五号》、《赤橙黄绿青蓝紫》等。





教师是建设精神文明的表率


“老师说的!”这句话是孩子们口里心中的金科玉律,这几十年里我从许许多多的孩子口中听过无数遍了。


这一句话充分表明了孩子对于老师是怎样的尊敬和服从,同时我也可以从孩子们的话里,看出他或她是什么样的一位老师。


我们都有做小学生的经验:当我们静静地坐在座位上,几十双眼睛紧紧地盯着我们老师的时候、老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甚至于衣着、发型,都深深地印到我们的心幕上。


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也有最公正的评论和判断。那几位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老师,直到几十年后,我们老同学在一起聚会的时候,还会感激地谈到他或她,说:“我们今天若是还有一点成就,那是和某某老师的教导和影响分不开的。”


因为老师的表率对于孩子们有这么大的教育意义,我就十分赞同教育工会向广大中小学教师发出的开展“五讲四美”为人师表活动的倡议。


十年动乱,把我们历史上和建国以来的美好道德传统都摧毁了。拨乱反正,移风易俗是全国全民的责任,但首先是中小学教师的责任。为人师表的教师们,在向建设精神文明进军方面,是站在最有利地位的主力军。因为教师在课堂上,不但教书——传授了科学知识,也是教人——做出了“五讲四美”的模范。身教重于言教,孩子们在春风化雨之中,潜移默化,翕然成风,首先把这一代人的精神文明建设起来,这难道不是一个不可估量的巨大贡献吗?现在我们有两亿以上的中小学生,这两亿多人就是二三十年后我们中国当家做主的一代,我们的一千万位教师将有多深的责任感和光荣感呢?


我祝愿教师们精神愉快,工作顺利!3、6、1982




致赵清阁


清阁:


得你长一点的信,很高兴。上海今冬特别冷,上海亲友来信,都说长了冻疮,炉火又不好用,我已经想到你了,好在现在已经转暖,以后你还是到北京过冬好。


你让我给《红楼梦话剧本》作序,我一定写,但恐怕长不了!不知这序什么时候要?真是忽忽四十年了!


你今年还想旅游?兴致不浅!我是行动不便,连楼下都少走了。我欢迎你来北京!翰老出院后只由吴青打过电话,不是他接的,身体大概还是不太健。匆匆祝好!冰心三、八、八二一樵也有贺年信给我们,也是有诗,是文藻复的。





《红楼梦话剧集》①序


清阁来信,要我给她的《红楼梦话剧集》作序。想起在一九四三年,重庆的一个阴冷之夜,我们谈起《红楼梦》,那时她正想写历史剧本,我劝她把红楼梦人物搬上话剧舞台——忽忽已是四十年了!


清阁五岁丧母,从小就过着孤单飘泊的生活,这形成了她的孤僻伤感的性格,也更激起了她对社会上受漠视受压迫的人的同情。她把社会上不公平不合理的黑暗生活,和多难的国家命运,以及自己的坎坷道路联系起来,以文艺为武器,不断地写出了揭露人民疾苦和激发爱国思想的作品。几十年来,她写了许多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红楼梦》话剧本不过是她的创作的一部分。


这些剧本,通过贾府人物,如宝、黛,如三春,如二尤,如晴雯……成为黑暗的封建制度下的牺牲品的遭遇,鞭挞了封建罪恶。把这些悲剧表现出来,这在当时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几十年过去了,清阁以多病之身,仍然坚持写作。我请①《红楼梦话剧集》,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年6月初版。


她保重,但也愿她能写时再写一点,因为她是有她的风格的。一九八二年三月十三日





灯光——为《东方少年》创刊而写


初冬黎明时的灯光,总给人一种温暖,一种慰藉,一种希望。因为从家家窗户射出来的光明,是这片大地上人们醒起的信号,是灿烂阳光的前奏!


我的卧室是朝南的。我的床紧挨着北墙,从枕上总能看见前面那一座五层楼的宿舍,黑暗中就像一堵大灰墙似的。


近来睡眠少了,往往在黎明四五点钟醒来,这时天空沉黑,万籁无声,而我的心潮却挟着百感,汹涌而来……长夜漫漫,我充分地体会到古人诗中所说的“秋宵不肯明”的无聊滋味。


这时对面那座楼上忽然有一扇窗户亮了!这一块长方形的桔红色的灯光,告诉我,我不是一个独醒的人!我忽然心里感到说不出的快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