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母猪女郎》
来源:边塞艺苑 | 作者:玛丽·达里厄塞克 | 发布时间: 817天前 | 5116 次浏览 | 分享到:


让我感到震惊。我没想到中国是这样的,跟我们在法国报纸上读到的不一样。在欧洲,许多人都说,未来属于中国。这是明摆着的事,是废话。这句话人们不知重复了多少遍,却不清楚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在来中国的10年之前,当我写《母猪女郎》的时候,我描写了一个可能出现的未来,一个噩梦般的未来,我希望无论是中国还是欧洲都不要有这样的未来。


关于中国,我不知道跟我5岁的儿子和3岁的女儿讲些什么。面对中国,我感到自己也像孩子一样无知。中国不是一个孩子能懂得的国家,于是,我力所能及地给他们讲。当我告诉他们,厕所没有门,可以透过开档裤看到孩子们漂亮的圆圆的屁股时,他们都不信。我讲起这些事情的时候,他们都笑了。但当我告诉他们,在上海,夜晚的灯光让人忘了天空的存在,风筝像鲸鱼、像龙、像蝴蝶,桌上有20种菜,有甜的,有苦的,有咸的,有酸的,有辣的,他们却都信了。当我跟他们讲起这些东西时,他们都陶醉了。对我的孩子们来说,上中餐馆,那是过节啊:尽管在我巴黎的家中,楼下就是中餐馆,但去那里就像是长途旅行。他们总是点同样的菜,小巴黎人的菜谱:洋葱炒蛋和花菜,薯条和豆浆,他们不敢冒太大的险,但用筷子吃东西,对他们来说已经是一种巨大的冒险了。


15年前,我学过一点中文,因为我的第一任丈夫要去武汉工作。我仅上了34节中文课。后来,我离婚了,武汉没有去成,但我还记得一个句子,只记得一个句子,意思是:"这儿不是邮局,而是烟铺。"这个句子不是太有用,况且我现在已经不抽烟了,也不怎么寄明信片,但我至少学会了一个词:"这儿"。在北京和上海坐出租车,当我看到我想停下来的地方时,我就像个疯子一样大喊:"这儿!这儿!"


在北京骑自行车或在上海坐出租车时,我不断地在脑海里重复这个词--"这儿",我在想我在哪里,这个如此遥远、如此强大、如此美丽、如此让人不安、如此陌生的奇异国家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我在想中国人是否知道他们的国家是多么充满活力?人们能习惯吗?还有,"中国人"的人数是那么多,全都那么不同,一个中国人,又是一个中国人,又是一个中国人……


我在许多大学里用法语作过讲座,他们的法语水平都很高。我在所有的阶梯教室都问:"这儿,在座的谁有兄弟姐妹?"没有一个人回答。中文里的"兄弟"和"姐妹"这两个词会消失吗?在我出生之前,我的哥哥就死了,我的父母的生命因此而断成了两截。


在中国,还有别的东西和人让我感到伤心或困惑,但我在《母猪女郎》中已经描写过那些东西,读者们自己去寻找吧!


玛丽·达里厄塞克


于2006年3月





译后记(1)


许多欧美畅销书风靡全球,却在中国栽了跟头。文化是那么一种特殊而顽强的东西,不仅有着巨大的同化作用,更多的时候,它虎势眈眈地盯着外来物,作出抵挡的姿势,尤其是像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优越感和自豪感使它对外来文化显得格外挑剔。


《母猪女郎》是幸运的,它不但被中国读者接受了,而且受欢迎和重视的程度,在法国当代的女作家当中,也许只有杜拉斯、萨冈等少数作家能够相比。1998年,这本薄薄的


小书被介绍到中国来的时候,在短短几个月内就重印了数次,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并成了不少学者的研究对象,法国"神话"似乎在中国得到了延伸。当时,作者在中国默默无闻,而且她走进这个她所向往的国家的时候,这个千年古国的文学图书市场正处于低潮,尤其是法国当代作家备受冷落,《母猪女郎》完全是靠自身的魅力征服中国读者的。


而在两年前,这个叫玛丽·达里厄塞克的女青年在法国也同样默默无闻。她喜欢写作,这是事实,但在法国,100个年轻人里面就有6个人写过书投过稿,这是法国《费加罗文学报》最近调查所显示的结果。像伽利玛、格拉塞这些大出版社,每年都会收到上万部自来稿,被采用的有多少呢?也许一两部,也许一部都没有。所以,当27岁的玛丽把自己的处女作《母猪女郎》投寄出去时,她完全是没有信心、没有把握的。她在出版界、文学界和新闻界都没有熟人,而这种"关系"对一个想出书、想成名的年轻作者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这在任何国家都一样。所以,玛丽把自己的书稿打印了几份,分别投寄给几家出版社。谁知,几天后她就接到了电话,P.O.L的老板保尔捷足先登,这个法国出版界有名的"伯乐",长期以来致力于严肃文学的出版,不遗余力地扶持文学新人。当然,他当年也得到过老一辈出版人如子夜出版社的兰东的提携和帮助,杜拉斯的许多作品就是兰东让给他的。多年来,他惨淡经营,但对文学的爱好使他矢志不移,看到好书,他会不惜血本。他的出版社只有六七个人,窄小而窘迫,周围却聚集了一大批才华横溢的年轻作者,他们并不总是能给他带来财富,但保尔和他们一起在共同实现一个新的文学梦想。他看中《母猪女郎》,首先也是因为这本书的文学质量,但玛丽却意想不到地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挽救了这家可以说差不多已经摇摇欲坠的小出版社。《母猪女郎》出版后,马上就在法国流行开来,好评如潮,不但玛丽成了名人,连"母猪"也跟着沾光了,不少商铺挂出母猪的头像招徕顾客。读者在抢读这本小书,记者在追寻那个叫玛丽的女青年,许多文学大奖的评委们都对这本书情有独钟。法国评论界在关注文坛出现的这一"母猪"现象,国外的出版人也发现了这本不同寻常的小说,纷纷前来洽谈版权。至今为止,这部小说已在45个国家翻译出版,全球销量已超过100万册,这对一本法语小说来说,是异乎寻常的。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