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人间处处都端阳 ——漫话左云端午节
来源:边塞艺苑 | 作者:李日宏 | 发布时间: 766天前 | 3508 次浏览 | 分享到:

粽叶的材料一般人都喜欢采用新鲜苇叶来包粽子。苇叶叶片细长而窄,所以要用两三片重叠起来使用。粽子的大小一般长不及两寸,棱角分明,清秀玲珑,姿态万千;就口味而言,左云的粽子以甜为主。用料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纯用糯米制成的,中间再加以大红枣、蜜枣等,蒸熟或焖熟了吃,如仍不解甜,还可以蘸糖吃。另有一种以黄黍米代糯米的粽子,馅料用的和糯米一样。蒸熟或焖熟食之,只见黄澄澄的粘黍中嵌着红艳艳的枣儿,有人美其名为“黄金裹玛瑙”。这种吃法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早先时候因本地不产糯米,家家户户都做这样的米粽,改革开放后,南方的糯米在左云大量出售,不少人改作糯米粽子。近几年,又有部分人在做糯米粽子的同时,总喜欢另做一些黄米粽子,岂不知,这黄米粽子粘韧而清香,甜嫩可口,更具风味,则是最能突显地方特色的一种粽子。

据史载,粽子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称“碱水粽”。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千百年来,粽子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品,端午节吃粽子,就成了中国人的一大传统情结。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民谚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的说法,艾草有的插于门上,也有的人家悬于堂中,主要是可驱蚊蝇、虫蚁。孩子们背上要背符块,是取其谐音“背上符有人扶”。女孩子们佩戴香包,包内一般装有一种叫兰香草的花,既有香味也有驱虫的功用。

北方地区端午正值农忙时节,人们在野外干农活会碰到五毒虫,一不小心会被咬伤,所以无论大人小孩都要戴五色端午绳,古人以五色为吉祥色,认为可以驱邪除魔、祛病强身。

饮雄黄酒,是旧时端午节的又一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极为盛行。俗语有“饮了雄黄酒,病魔绕开走”。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意在消毒防病,蚊虫不叮咬。

端午节,传承了一种情怀,悲壮而凄美,气吞山河。它向世人所传达的,是一个诗人忧国忧民、热爱故土的高尚风格。

端午节,沉淀了一种精神,厚重而坚固,历久弥新。它向世人所阐述的,是一个勇士不畏暴虐、坚持斗争的伟大壮举。

左云,这个千年古地正是因为自古胡汉杂糅,居内外长城之间,处农牧交错之带,座族群融合之域,才形成了开放包容、博采众长、简约大气的独特民俗文化、节日饮食文化。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历史上左云一直是中原民族和游牧民族争夺的焦点,作为边关重地,左云人更需要一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共同拥有的节日。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