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中国通史第六卷-中古时代-隋唐时期 (下)
来源: | 作者:白寿彝 | 发布时间: 1037天前 | 47962 次浏览 | 分享到:

  图画绝世人,真态不可添。

  这可以说是恰切真实的赞美了。②① 《图绘宝鉴》卷二、《太平广记》卷二一三。

  ② 《历代名画记》卷二。

  ③ 《唐朝名画录》、《旧唐书》卷一二○《郭子仪传》。

  ④ 参见金维诺《周昉》,《文物参考资料》1957 年第1 期。

  ① 《唐朝名画录》。

  ② 参见冯立《唐代长安卓越的仕女画家周昉》,《人文杂志》1982 年第6 期。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纨扇仕女图》是周昉的仕女画代表作。在这幅仕女画长卷里,通过几组人物的活动,刻画了宫廷生活的某些侧面。

  其中有一组为四人,坐着的妃子现出了日长慵困的情景,一女侍轻轻摇扇,二女侍已为她准备好了梳洗妆具。这里所表现的是那妃子午睡初醒的一刹那情景,似乎妃子还在追忆着梦幻里的情景。那情态会使你浮想联翩:华贵的服饰,娇柔艳丽的风采,显示出她的恩宠;森严的宫禁消磨着她的青春,这只能使她依靠回忆、睡梦来消蚀她心头的郁闷。周昉不是简单地用愁苦的面孔来表现她的内心世界,而是用初醒犹凝神深思的一刹那,表现了妃子的郁闷心情,耐人寻味,这正是他颇具匠心的艺术手法所在。

  周昉所画的仕女,是以体态丰厚,装束艳丽为特征的。张彦远说他的绘画“颇极风姿,全法衣冠,不近闾里,衣裳劲简,采色柔丽”①。元人汤垕说:“周昉善画贵游人物,又善写真;作仕女多秾丽丰肥,有富贵气。”这种艺术风格是与他所处的时代至为相关的。

  周昉出生于开元末年,成长于天宝年间,出身于世代官宦人家的贵游子弟,经常出入于卿相之门,所接触的大都是贵族中的上层人物,很少接触闾里下层人物,这对他的艺术风格势必产生极大的影响,遂使他的艺术作品形成了一种健壮丰肥的时代风格。宋代人也作过这样的分析:“世谓(周)昉画妇女多为丰厚态度者亦是一弊。此无他,昉贵游子弟,多见贵而美者,故以丰厚为体。而又关中妇人纤弱者为少,至其意秾态远,宜览者得之也。此与韩不画瘦马同意。”②这种评论无疑是很中肯的。

  画佛像,也尤为周幹所长。自魏晋、南北朝以降,佛教日益兴盛,道教也很流行。寺观遍及各地,故唐代的绘画艺术以反映宗教的内容居多。但这时候的绘画与过去的明显区别是,把佛典仪范宗教画,与以现实生活为范本的人物统一起来了,使作品能够从现实生活中吸取新的素材,因而赋予它们以蓬勃的生命力,周昉在这方面的艺术创造更为典型。①据记载,周昉曾在很多寺观挥笔作画。章敬寺、广福寺、胜光寺、禅定寺、上都水月观等寺观都有他的笔迹。宣和御府收藏了他的七十二幅画卷中,其中各种天王像、老君等神像计三十二幅,占总数的百分之四十四。唐人张怀瓘说:“今上都有观自在菩萨,时人云水月,大云西佛殿前行道僧,广福寺前面两神,皆殊妙也。”又说:“其画佛像、真仙、人物、仕女,皆神也。”②在画佛像中,周昉发挥了高度的艺术创造能力。《清河书画坊》记载,传闻他画的妇女像“目波澄鲜,眉无连卷,朱唇皓齿,修耳悬鼻”,不作纤弱娉婷的姿态。显然是周昉把宗教美术世俗化了。这也无疑促使绘画艺术走向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在这方面,周昉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水月体。这种水月体是在上都有观自在菩萨画像中表现出来的,以笔法柔丽、形象端严而闻名,故后人称作水月观。张彦远说:“衣裳劲简,采色柔丽,菩萨端严,妙创水月之体。”③① 《历代名画记》卷十。

  ② 《宣和画谱》。

  ① 参见冯立《唐代长安卓越的仕女画家周昉》。

  ② 《太平广记》卷二一二。

  ③ 《历代名画记》卷十。

  周昉的人物画也十分出色,写实技巧相当高。他的作品气韵生动,妙于以形传神,着重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大历(766—779)初年,尚书令郭子仪请人为他的女婿赵纵侍郎画像,先请著名画师韩幹,画完之后,大家都以为形象逼真,赞不绝口。又请长史周昉画了一张,大家又齐声称妙。二人当时都颇有名气,郭令公将两张画像并挂于墙壁上,反复比较,一时难以决定二者的优劣。这时正好赵夫人回家探亲,令公问她此画何人,她不加思索地回答说是赵郎。再问她哪一幅画得逼真,她说两画都相似,后画者为佳。又问其所以,赵夫人说:“前画空得赵郎状貌,后画兼移其神思、情性、笑言之姿。”由此,郭子仪才决定了以周昉画为优,当日送给锦彩数百匹。①这个故事说明,在人物写真上,韩幹只得其形似,而周昉却能得其精神姿质,画技更高一筹。它反映了周昉能够入微地揭示出人物的心灵世界,达到以形传神的境地,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周昉的创作态度是十分严肃、一丝不苟的。在创作时,他反复琢磨,冥思苦想,“精意至于感通梦寐,示现相仪,传诸心匠,殆非积习所能致。故俗画摹临莫克仿佛”②。传说他任宣州别驾时,在禅定寺画北方天王,连日凝思,“常于梦中见其形象”,他的功力很深,故能达到以形传神的境地。也正因为他的人物画独具匠心,其他画师临摹他的作品,都难以相仿。

  周昉虽然画技超群,名气很大,但他并不自以为是,而是虚怀若谷、认真地听取别人的意见。贞元年间(785—804),唐德宗召请他画章敬寺神。周昉初落笔时,撤去帷幕,任凭过往行人观看。章敬寺在长安都城通化门外,行人颇多,贤愚混杂。观众有的称赞他的妙处,有的指摘某处还似欠缺,七嘴八舌地评论其得失。周昉严肃地对待群众的评议,“随所闻改定,月余,是非语绝,遂下笔成之,无复瑕类,当时推为第一”③。章敬寺神像臻于尽善尽美的境地,这和他谦逊诚恳地对待群众的意见是密不可分的。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