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头子王守澄尚任右神策军中尉、行右卫上将军、知内侍省事,掌管禁军。李训为相时,又任命他为左、右神策观军容使,兼十二卫统军。这是李训与郑注为文宗制定的策略,“以虚名尊守澄,实夺之权也”。
在此期间,因王守澄厌恶宦者田全操、刘行深、周元稹、薛士干、似先义逸、刘英誗等,李训、郑注又乘机分别派遣他们去盐州、灵武、泾原、夏州、振武、凤翔巡边,之后又命翰林学士顾师邕作诏书,颁下六州,命将他们杀死。但因诏书颁下不久,甘露事变失败,六州虽然得到诏书,“皆废而不行”。
李训、郑注对宦官进行了一系列的分化瓦解工作,成功地诛杀与贬逐了一些大宦官后,王守澄已成为瓮中之鳖。李训见时机成熟,就秘密上言文宗,请除去王守澄,遂于这年十月,文宗遣中使李好古往守澄私第赐鸩。骄横跋扈,不可一世的大宦官头子就这样被轻而易举地杀掉了。“于是元和之逆党略尽矣。”
由于李训等人在谋剪宦官中取得了某些成功,威望大增,“每进见,他宰相备位,天子倾意,宦官卫兵皆慴惮迎拜”。宦官们昔日的威风扫地以尽。此后,李训即与郑注密谋,欲一举诛灭宦官。他们看到宦官手中握有军权,要取得成功,必须掌握一定的军事力量。为此,先让郑注出任凤翔节度使,组织军队,以为外援。李训特为郑注“妙选当时才俊以为宾佐”,即精心选用有名望、有才干的名臣子弟作为他的幕僚。同时,还“擢所厚善分总兵柄”,以王璠为太原节度使,郭行余为邠宁节度使,罗立言权任京兆尹,韩约为金吾将军,李孝本权任御史中丞,并且还暗中要王璠、郭行余多召募兵士及金吾台府卒。
李训与郑注约定,在十一月二十七日王守澄下葬于浐水时,奏令宦官中尉以下者全集中于浐水送葬,由郑注率亲兵将宦官全部砍杀,“使无遗类”。但是后来李训私心发作,为了独占其功,中途改变了计划,决定用郭行余、王璠石募的部曲及金吾、府台吏卒,提前诛杀宦官。
十一月二十一日,文宗登紫辰殿早朝。文武百官依班次而立。金吾将军韩约不报平安,奏称金吾左仗院内石榴树夜降甘露,并舞蹈拜贺,宰相百官也相次称贺这一祥瑞的出现。李训奏称:“甘露降祥,俯在宫禁,陛下宜亲幸左仗观之。”于是文宗乘软舆出紫辰门,由含元殿东阶升殿,宰相侍臣分别站立在副阶,文武两班,列于殿前。文宗命中书、门下两省官先去观看,回来后,李训奏称恐非真甘露。文宗再次命左、右军中尉,枢密内臣仇士良、鱼弘志等宦官前去看个究竟。
① 《旧唐书》卷一八四《王守澄传》。
宦官走出以后,李训立即调兵遣将,部署诛杀宦官。此时,王璠、郭行余召募的兵健正站立在丹凤门外待命,李训传呼:“两镇军入受诏旨!”唯王璠军闻讯而入,邠宁兵却按兵未动。当仇士良等诸宦官来到左仗时,见韩约神色慌张,情态反常,心中产生了狐疑;又正巧刮来一阵风,吹动了帷幕,发现幕内执兵器者甚多。他们立时恍然大悟,察觉事变,遂仓皇出逃,门卫欲关闭门,已来不及了。
仇士良等诸宦官跑回含元殿,急欲挟持文宗入内,李训立即指挥金吾兵护驾,并大呼:“卫乘舆者,人赐钱百千!”金吾兵应声而上。仇士良见情势危机,急忙决开殿后罘罳,抄近道入内。李训急忙攀住乘辇,死死抓住不放。仇士良与李训撕打时,跌倒在地,李训扑上去,将抽靴中刀刺杀时,仇士良却被宦官救起。这时,罗立言、李孝本率四百名兵士由东、西两阶上殿,与金吾兵会合,杀死宦官数十人。李训仍抓住文宗乘辇不放,一直拖到宣政门,被宦者郗志荣击倒在地,帝辇进入东上阁,宦者关闭了阁门。一场搏斗就此结束了。
李训见事难以成功,遂脱下紫服,穿上从吏的绿衫,走马而出。他在道上扬言说:“我何罪而窜谪!”因此无人怀疑与阻拦他。在李训出逃的同时,仇士良指挥宦官率禁兵千余人,对在京师的公卿百官与吏卒进行了血腥的大屠杀,中书、门下两省及没有逃走的金吾士卒被杀死六百多人,“横尸流血,狼藉涂地,诸司印及图籍、帷幕、器皿俱尽”。宰相王涯、贾■、舒元舆也被逮捕下狱,遭严刑拷打,被逼自诬谋反,京师被搅得天翻地覆。
李训出离京城后,投奔终南山僧人宗密。宗密与李训有旧交,欲给他剃发为僧,但众僧徒不同意,李训只得离开山寺,在奔往凤翔的途中,被盩屋镇遏使宗楚所擒获,械送京师。在押送到昆明池时,李训怕被送到神策军中受酷辱,说服了押送者,斩其首级送往神策军。
太和九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将李训首级悬挂于兴安门外,李训弟仲景、再从弟户部员外郎元皋也同时遇害。李训、郑注的“宗娅宾客悉收逮,讯报苛惨”,幸赖中书令裴度“上疏申理,全活数十姓”①。
事后,文宗颇悼念李训,屡次对宰相李石、郑覃称赞其才说:“训禀五常性,服人伦之教,不如公等,然天下奇才,公等弗及也。”从此,宦官气焰更加嚣张,文宗无以制服,“居常忽忽不怿,每游燕,虽倡乐杂沓,未尝欢,颜惨不展,往往瞋目独语,或裴回眺望,赋诗以见情”②。文宗抑郁成疾,于开成五年(840)离开人世。
在甘露事变中,虽然唐文宗已明言“训不反”,但在宦官的胁迫下,仍不得不违心地下诏,宣告李训等人的所谓“谋逆”之罪,使他蒙受了不白之冤。直到唐昭宗天复年间(901—903 年),昭宗大赦时,才“明(王)涯、(李)训之冤,追复爵位,官其后裔”①。尽管如此,以后旧史家编撰的新、旧唐书及《资治通鉴》等史书时仍给李训等人罗列了不少罪状,视他们为乱臣贼子、沾沾小人,这是很不公正的。后来有王鸣盛和岑仲勉等学者为其辩诬,指摘当时记载失实。
2024-07-10
2024-06-20
2023-06-02
2023-04-03
2023-04-03
2023-03-26
山西省首届“韶华杯 祖国有我”获奖作品展示——少年绘画二等奖 潘江涛
2023-02-13
山西省首届“韶华杯 祖国有我”获奖作品展示——幼儿绘画三等奖 李贤
2023-01-31
山西省首届“韶华杯 祖国有我”获奖作品展示——幼儿绘画二等奖 王洛伊
2023-01-28
山西省首届“韶华杯 祖国有我”获奖作品展示——幼儿绘画二等奖 刘一铭
2023-01-28
山西省首届“韶华杯 祖国有我”获奖作品展示——少年绘画一等奖 张家源
2023-01-27
山西省首届“韶华杯 祖国有我”获奖作品展示——幼儿绘画二等奖 李昊然
2023-01-27
山西省首届“韶华杯 祖国有我”获奖作品展示——幼儿绘画三等奖 白航恺
2023-01-26
山西省首届“韶华杯 祖国有我”获奖作品展示——幼儿绘画一等奖 柳诗语
2023-01-26
联系我们
胡永华 邮箱:444565820@qq.com 电话:13097592190
李日宏 邮箱:1191878849@qq.com 电话:13096549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