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中国通史第六卷-中古时代-隋唐时期 (下)
来源: | 作者:白寿彝 | 发布时间: 1038天前 | 48115 次浏览 | 分享到:

  西川节度使驻成都(今属四川)。在李德裕来此之前,这里刚刚遭到一次战争的洗劫。杜元颖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时,他不懂军事,又不抚恤士卒,只知敲榨财物。后南诏贵族很快攻占了戎、邛二州,并攻破了成都,掠去了大批人口和财物,西川人民遭受了一场大灾难。李德裕到任后,便立即着手收拾残局,医治战争创伤。

  首先是整顿边防。李德裕从调查研究入手,只用一个月的时间,便对当地的山川、城邑、道路、关隘都了如指掌。在此基础上绘制了与南诏、吐蕃有关的军事地图,然后大力整顿军备,加强边防。他认为边防军不在多,而在于精。他精减了老弱病残,选用善战而适应当地环境的士卒;同时又从当地每二百户中抽调一人作为民兵,免除其人的赋役,在农闲时习武,有事打仗,无事务农,称为“雄边子弟”。他又感到蜀地工匠造的兵器注重装饰,华丽而不适用,因而改用安定人造的盔甲,河中人造的弓,浙西人造的弩,很快地组织了一支装备精良、能攻善守的边防军。又在与南诏、吐蕃交界的险要之处分别修筑了杖义城和御侮城等城防,以西拒吐蕃,南拒南诏。为了改善供应,他改变了运粮的时间。过去,从内地运粮供应黎、巂州,常在炎热的夏季送到,“地苦瘴毒,辇夫多死”。李德裕改为十月出发,盛夏之前粮食即可运到,“馈者不涉炎月,远民乃安”。这样既保证了车夫的安全,又能保证粮食的供应。

  李德裕还采取了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他明令蠲免苛役重赋,鼓励树艺畜牧。他下令把僧尼的私人庐舍全部拆掉,把占用的土地归还给农民耕种。当时蜀地河中小洲渚田有千余顷,都是肥沃的良田,原来由农民零星垦种,后被豪强兼并。李德裕“至则均其耕垦,首及贫弱,俾其利而一其征”①。同时还着手改革弊风。当时蜀地很多人私卖女儿,使做富人妾,受人奴役。李德裕下令,凡买的妾,年龄在十三岁以上的,在夫家可役使三年;十三岁以下的役使五年。期满以后,要归还本人父母,严令限制买卖人口。

  经过李德裕几年的惨淡经营,西川增强了边防,发展了生产,社会也渐渐安定下来,“数年之内,夜犬不惊,疮痏之民,粗以完复”。从此西川的形势有了显著的好转,吐蕃、南诏再也不敢轻举妄动。而且在太和五年(831)五月,南诏还主动放还了以前所掳掠的四千人;九月,吐蕃维州守将悉怛谋还率部下到成都投降,李德裕一面上奏朝廷,同时派兵迅速入据其城,使沦丧四十年之久的维州城,不费一兵一卒,又重新归还了唐朝。但当政宰相牛僧孺对李德裕怀有私怨,嫉妒他的功高,以“中国御戎,守信为上”作为借口,居然命令李德裕拒绝受降,将维州归还吐蕃,并将悉怛谋及其随从执送与吐蕃。把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的战略要地维州又拱手送给吐蕃,吐蕃将悉怛谋及其从者“尽诛之于境上,极其惨酷”②。

  李德裕在西川政绩卓著,因此于太和六年(832)十月,再次入为兵部尚书。李宗闵见唐文宗亲信李德裕,唯恐他做了宰相,竭力阻止。但在翌年二月,李德裕仍以本官同平章事,进封赞皇县伯,食封七百户。这时,朝中党争激烈,李宗闵、杨虞卿等结为朋党,干扰朝政,文宗甚是厌恶,曾和李德裕议论朋党一事,他回答说:“方今朝士三分之一为朋党。”不久,文宗将给事中杨虞卿、中书舍人张元夫分别贬为州刺史,再次与大臣议论朋党事。李宗闵却做贼心虚地说:“臣素知之,故虞卿辈臣皆不与美官。”李德裕立① 贾鋉:《赞皇公李德裕德政碑》,《全唐文》卷七三一。

  ② 《资治通鉴》卷二四四,文宗太和五年。

  即反唇相讥,说:“给(事中)、舍(中书舍人)非美官而何!”①李宗闵无言以对,十分窘迫。不久,李宗闵被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由李德裕代为中书侍郎、集贤殿大学士。

  旧制,郎官非因公事不得私自谒见宰相。李宗闵为相时,往往交通宾客。李听为太子太傅,招所友善载酒到宗闵阁,喝得大醉方离去。李德裕任相后,告诉御史,无事不得随便去宰相所在阁。又罢去京兆筑沙堤、两街上朝卫兵,并向文宗建言:“朝廷惟邪正二途,正必去邪,邪必害正。然其辞皆若可听,愿审所取舍。不然,二者并进,虽圣贤经营,无由成功。”

  太和八年(834),文宗患病,郑注通过宦官王守澄向文宗献药,受到亲重;郑注又引荐李训给文宗讲《周易》,颇中文宗心意。八月,文宗要授任李训为谏官,置于翰林院。李德裕认为李训是奸邪小人,表示坚决反对;当文宗要宰相王涯改授他官时,李德裕又摇手制止,文宗很不满意。王守澄、郑注也怨恨李德裕,于是召回李宗闵辅政。同年十一月,李德裕被罢为镇海节度使,后又转任浙西观察使。开成二年(837),授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使事。

  北破回鹘,安定边陲开成五年(840)初,唐武宗即位。九月,淮南节度使李德裕入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文宗去世时,宰相杨嗣复、李珏根据文宗的旨意,要立敬宗子陈王为太子,但宦官仇士良矫诏拥立了武宗,又在武宗面前说了前宰相的坏话,于是武宗将杨嗣复、李珏贬出朝外。会昌元年(841)三月,又遣使者要将二人处死。李德裕认为武宗刚即位,诛杀大臣会导致人情不安,尽管杨、李二人一向是牛党骨干,他仍以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恩怨,连上三状,极力论救。他在状中申明,杨、李二人和自己并无私人情谊,所考虑的是社稷安宁,并说:“臣若苟务于偷安,不敢冒死陈奏。”并一再请求武宗开延英,“当面论奏”①。当武宗开延英时,德裕又“泣涕极言”,说明利害关系。武宗曾三次命李德裕就坐,他却固执地说:“臣等愿陛下免二人于死,勿使既死而众以为冤。今未奉圣旨,臣等不敢坐。”在李德裕等人的苦苦相劝下,武宗终于同意赦免杨嗣复、李珏二人之死,并下令追还使者,李德裕等这才“跃下阶舞蹈”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