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中国通史第六卷-中古时代-隋唐时期 (下)
来源: | 作者:白寿彝 | 发布时间: 1035天前 | 47672 次浏览 | 分享到:

  敬德等“日夜劝世民诛建成、元吉”③,世民犹豫未决。恰在这时突厥入寇,建成荐元吉代世民督诸军北征。“元吉请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及秦府三统军秦叔宝等与之偕行,简阅秦王帐下精锐之士以益元吉军”④。率更丞王晊又向世民告密,说建成将乘为元吉饯行时暗害世民,并尽坑敬德等人。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世民便与房玄龄等密商发动政变。世民向高祖密奏建成、元吉“淫乱”后宫,并说:“臣于兄弟无丝毫所负,今欲杀臣,似为世充、建德报仇。臣今枉死,永违君亲,魂归地下,实亦耻见诸贼!”高祖听了很惊讶,告诉他说:“明日当勘问,汝宜早参。”⑤六月四日,世民率长孙无忌等伏兵玄武门,杀死了建成、元吉。高祖方泛舟海池,尉迟敬德戎服入见,高祖大惊,问道:“今日乱者谁耶?卿来此何为?”敬德说:“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时裴寂、陈叔达等均在,高祖对裴寂等说:“不图今日乃见此事,当如之何?”萧瑀、陈叔达说:“建成、元吉本不预义谋,又无功于天下,疾秦王功高望重,共为奸谋。今秦王已讨而诛之,秦王功高宇宙,率土归心,陛下若处以元良,委之国事,无复事矣!”①高祖只好表示同意,并下达“诸军并受秦王处分”的手令,才平息了这场事变。过了六天,高祖便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并且下诏:“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②到了八月间,便正式传位于太子,以太上皇徙居大安宫,不再预闻国事。高祖晚年亲见贞观时期的太平景象,有一次在未央宫为高级官员举行的宴会中,命突厥颉利可汗起舞,又使南越酋长冯智戴咏诗,高祖笑道:“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③太宗举杯上寿道:“臣早蒙慈训,教以文道,爰从义旗,平定京邑。重以薛举、武周,世充、建德,皆上禀睿算,幸而克定。三数年间,混一区宇,天慈崇宠,遂蒙重任。今上天垂祐,时和岁阜,被发左袵,并为臣妾,此岂智力,皆由上禀圣算。”④高祖欢喜极了,宴会一直进行到深夜才罢。贞观九年(635)五月庚子,唐高祖病卒,年七十,葬于献陵(在今陕西三原)。

  ③ ④《资治通鉴》卷一九一,高祖武德九年。

  ⑤ 《旧唐书》卷六四《隐太子建成传》。

  ① ②《资治通鉴》卷一九一,高祖武德九年。

  ③ ④《旧唐书》卷一《高祖纪》。

  第七章唐太宗第一节从起兵到即位唐太宗(599—649),姓李,名世民。唐高祖李渊的次子。隋开皇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生于武功(今属陕西)别馆。李世民生长在军事贵族家庭,从小就娴习武艺,很会骑马射箭。他所用的箭,比通常的箭要大一倍,能够在百步之外,“射洞门阖”①。他也喜爱读书,写得一手好字。为人豪爽有识见,“临机果断,不拘小节”②,具有进取向上的性格。

  大业十一年(615),隋炀帝被突厥围困在雁门,下诏求援。十八岁的李世民应募从军,隶屯卫将军云定兴部下。他向云定兴提出“必赍旗鼓以设疑兵”的策略,认为始毕可汗“敢围天子,必以国家仓猝无援。我张军容,令数十里幡旗相续,夜则钲鼓相应,虏必谓救兵云集,望尘而遁矣。不然,彼众我寡,悉军来战,必不能支矣”③。第一次表现了李世民根据敌我力量采取对策的军事才能。十二年,李渊与农民军甄翟儿在雀鼠谷作战,李世民率领骑兵冲破义军的包围,从而取得了胜利。开始表现出李世民善于以骑兵冲锋陷阵的英勇战斗精神。大业十三年,李渊由晋阳进军关中的过程中,李世民统军作战,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唐军占领长安,李渊以丞相辅政,世民为京兆尹,封秦国公。武德元年(618),高祖即位,世民为尚书令、右翊卫大将军,进封秦王。以击溃陇右的薛举集团的功勋,拜右武侯大将军、太尉、使持节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这时刘武周侵占并州,世民统军出击,大破刘军,收复并州,拜益州道行台尚书令。世民旋即率军东征,一举消灭了河北窦建德和洛阳王世充两大劲敌,奠定了统一全国的基础。武德四年六月,唐军凯旋,世民“被金甲,陈铁骑一万,介士三万,前后鼓吹,献俘于太庙”①。高祖“以自古旧官不称殊功”②,加号世民为天策上将,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位在王公上。五年,再度东出,打败窦建德余党刘黑闼于河北,黑闼奔突厥,加拜左右十二卫大将军。这时海内渐平,世民“乃锐意经籍,开文学馆”,以行台司勋郎中杜如晦等十八人为学士,“与之讨论经义,或夜分而罢”③。以武功见称的李世民,从此也很重视文事了。

  由于李世民战功卓著,威胁着太子建成的地位。武德晚期,双方为争夺皇位继承权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唐高祖虽然重视有功的次子世民,但一直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太子建成的地位。世民深感“有功高不赏之惧”,便于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建成、元吉,唐高祖被迫立世民为皇太子,不久就传位于世民,改元贞观,是为唐太宗。

  ① 《酉阳杂俎》卷一。

  ② ③《旧唐书》卷二《太宗纪》上。

  ① 《新唐书》卷二《太宗纪》。

  ② 《旧唐书》卷一《高祖纪》。

  ③ 《旧唐书》卷三《太宗纪》下。

  第二节“贞观之治”

  贞观时期(627—649),由于唐太宗的励精图治,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国势极为强盛,出现了历史上艳称的“贞观之治”。这一时期,特别是贞观前期的主要业绩如下:第一,在政治方面,唐初沿用隋制,而略有改革。朝廷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贞观时因太宗曾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便以左、右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中书令、侍中号为宰相。宰相品位既高,太宗常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因中书令、侍中都是三品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名义,任职位较低,又有才能的官员,担任宰相职务。这样不但有利于进用贤才,而且宰相的人数多了,可使互相制约,避免个人专断,从而加强了皇权。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