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中国通史第六卷-中古时代-隋唐时期 (下)
来源: | 作者:白寿彝 | 发布时间: 1036天前 | 47787 次浏览 | 分享到:

  贞观佐命元勋唐太宗即位后,无忌迁升左武侯大将军。贞观元年(627),再迁任吏部尚书。唐太宗论定佐命功臣,以无忌为第一等大功,又进封齐国公,实封一千三百户。无忌身为佐命元勋,又为皇后兄长,受到唐太宗的特殊礼遇,并得以经常出入太宗卧室。很快又升为尚书左仆射,开始执掌朝政。

  这一年,东突厥内乱,不少大臣上言欲乘机攻灭突厥。唐太宗感到:突厥君臣昏乱,不出兵则坐失了良机;出兵又违背了同盟之义。他犹豫不定,一时难以决断,便召问宰相。萧瑀以为“兼弱攻昧,击之为善”。而无忌却主张:“今国家务在戢兵,待其寇边,方可讨击。彼既已弱,必不能来。若深入虏廷,臣未见其可。且按甲存信,臣以为宜。”他主张休养生息,反对穷兵黩武,显然是符合客观现实的,因而得到了唐太宗的赞同。

  唐太宗非常亲重长孙无忌。贞观二年(628)在南郊祭祀完毕,即命长孙无忌与司空裴寂同乘金辂。裴寂推辞,太宗说:“以公有佐命之勋,无忌亦宣力于朕,同载参乘,非公而谁!”①于是三人同乘而归。

  有人上表说长孙无忌权宠太盛,对长孙无忌深信不疑的唐太宗手持奏表① 《旧唐书》卷六五《长孙无忌传》。下引本传,不另加注。

  ① 《旧唐书》卷六四《隐太子传》。

  ① 《旧唐书》卷五七《裴寂传》。

  对他说:“我与公君臣间无少疑,使各怀所闻不言,斯则蔽矣。”并转而对群臣说:“朕子幼,无忌于我有大功,视之犹子也。疏间亲、新间旧之谓不顺,朕无取焉。”②尽管太宗对他毫无嫌疑,而无忌却自惧盈满,请求辞职,长孙皇后也屡次劝说。太宗不得已,遂解除了他的左仆射之职,授任开府仪同三司。

  贞观七年(633)十月,长孙无忌被册拜为司空,位居三公。无忌再三推辞,太宗总是不允。他又让高士廉上奏说:“臣幸居外戚,恐招圣主私亲之诮,敢以死请。”太宗仍然不答应,并说,任官必择才行,若无才行,即是至亲,也不虚授,任用无忌是取其才行,“无忌聪明鉴悟,雅有武略,公等所知,朕故委之台鼎”。无忌又亲自上表辞让,太宗诏令回报他说:“昔黄帝得力牧而为五帝先,夏禹得咎由而为三王祖,齐桓得管仲而为五伯长。朕自居藩邸,公为腹心,遂得廓清宇内,君临天下,以公功绩才望,允称具赡,故授此官,无宜多让也。”

  唐太宗追思创业之艰难及长孙无忌的佐命之力,于是作《威凤赋》赐与他。太宗在赋中把无忌比喻成一只威凤,“资长风以举翰,戾天衢而远翔。西翥则烟氛闭色,东飞则日月腾光。化垂鹏于北裔,驯群鸟于南荒。殄乱世而方降,应明时而自彰”,以颂扬其功。

  长孙无忌认为,治理好国家在于君臣同心同德,孜孜于治。贞观十一年(637)春,唐太宗巡幸洛阳宫时,曾谈及隋朝的灭亡。无忌奏说:“隋氏之亡,其君则杜塞忠谠之言,臣则苟欲自全,左右有过,初不纠举,寇盗滋蔓,亦不实陈。据此,即不惟天道,实由君臣不相匡弼。”太宗深以为然,当即表示说:“朕与卿等承其余弊,惟须弘道移风,使万世永赖矣。”①这年六月,唐太宗以为封建亲贤当是子孙长久之道,分封了诸王之后又要分封功臣为世袭刺史。长孙无忌被封为赵州刺史,改封赵国公。长孙无忌认为实行分封有害无益,遂与房玄龄联名上《请罢功臣袭封表》,以规谏太宗。他们的上表,首先陈述了历史上的变迁,时代变了,不应墨守成规。他说:“臣闻质文迭变,皇王之迹有殊;今古相沿,致理之方乃革。缅维三代,习俗靡常,爰制五等,随时作教。盖由力不能制,因而利之,礼乐节文,多非己出。迨夫两汉,用矫前违,置守颁条,蠲除曩弊。无益之文,覃及万方,不易之礼,有逾千载。”接着又分析了世袭刺史的弊病,指出了四不可:一是“违时易务,曲树私恩,谋及庶僚,义非佥允。方招史册之诮,有紊圣代之纲”;二是或“器识庸陋”,或“情缘右戚”,搞世袭是“重裂山河,愈彰滥赏”;三是“孩童嗣联,义乖师佥之方”,他们专擅地方,就可能“上干天宪,彝典既有常科,下扰生民,必致余殃于后,一挂刑网,自取夷灭”;四是“求贤分政,古称良守,寄在共理”。如行世袭,“封植儿曹,失于求瘼,百姓不幸,将焉用之”①。上表极陈世袭刺史于国、于民、于功臣之弊,剖析事理颇深。太宗见了上表,又发现功臣多不愿世牧外州,遂停止了分封功臣的做法。显而易见,无忌等反对分封世袭,对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安定,防止分裂割据形势的出现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贞观十六年(642),长孙无忌被册拜为司空。翌年,唐太宗于凌烟阁为② 《新唐书》卷一○五《长孙无忌传》。

  ① 《贞观政要》卷十。

  ① 《文苑英华》卷六○七《请罢功臣袭封表》。

  功臣图像,他身居二十四功臣之首。

  就在这年四月,太子承乾被废为庶人,魏王李泰又有夺宗之心。有的大臣也赞成立魏王为太子,太宗一时尚举棋不定。长孙无忌与褚遂良等大臣支持立晋王李治。当太宗表示要立晋王时,无忌当即表示说:“谨奉诏。有异议者,臣请斩之。”太宗询问他朝臣对立晋王的意见如何时,他又果断地回答说:“晋王仁孝,天下属心久矣。伏乞陛下召问百僚,必无异辞。若不蹈舞同音,臣负陛下万死。”在无忌等人的大力赞助下,晋王李治终于被立为太子。同时,他也被任命为太子太师,以辅佐太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