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中国通史第六卷-中古时代-隋唐时期 (下)
来源: | 作者:白寿彝 | 发布时间: 1043天前 | 49102 次浏览 | 分享到:

  武德七年(624),傅奕再次上《请除释教疏》,主张禁断佛教。在上疏中,又提出了“生死寿夭,由于自然”的唯物论观点,从而有力地批判了佛教所宣扬的因果报应说的虚妄。在教权与皇权的斗争中,傅奕是站在了皇权① 《请废佛法表》,《全唐文》卷一三三。

  ② 《请废佛法表》附注。

  的一方,进一步陈述了他反佛的思想。傅奕把国家的兴衰治乱统统归之于佛教,显然是有偏向的,因为他只看到了佛教“乱儒教化”的一面,而对封建统治者利用佛教维护其统治则视而不见。

  傅奕的这次上疏引起了唐高祖的注意,诏令百官议论除佛之事。朝臣中信佛者较多,唯有太仆卿张道源支持傅奕的主张,而中书令萧瑀带头发难,攻击傅奕为妄说:“佛,圣人也。奕为此议,非圣人者无法,请置严刑。”但傅奕不畏权势,与萧瑀唇枪舌剑,激烈论争。傅奕据理反驳说:“礼本事于亲,终于奉上,此则忠孝之理著,臣子之行成。而佛逾城出家,逃背其父,以匹夫而抗天子,以继体而悖所亲。萧瑀非出于空桑,乃遵无父之教。臣闻非孝者无亲,其瑀之谓矣!”萧瑀被傅奕批驳得张口结舌,无言以对,最后一合双手,喃喃地说:“地狱所设,正为是人。”

  当时唐高祖厌恶沙门、道士“苟避征徭,不守戒律”,又见寺观“邻接廛邸,溷杂屠沽”,认为傅奕的奏疏颇有道理,于是依从奏疏,下令有司沙汰天下僧、尼、道士、女冠,规定“其精勤练行者,迁居大寺观,给其衣食,毋令缺乏。庸猥粗秽者,悉令罢遣,勒还乡里。京师留寺三所,观二所,诸州各留一所,余皆罢之”①。诏令下达以后,唐高祖即传位于唐太宗,因此这一诏令未能实行。

  在玄武门之变前,傅奕曾密奏:“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唐高祖把状交给了李世民。平素“虽究阴阳术数之书,而并不之信”的傅奕却诡称天意,显然在宫廷的政争中,他是倾向李世民的。

  一次唐太宗临朝,曾问傅奕:“佛道玄妙,圣迹可师,且报应显然,屡有征验,卿独不悟其理,何也?”他回答说:“佛是胡中桀黠,欺诳夷狄,初止西域,渐流中国。遵尚其教,皆是邪僻小人,模写庄、老玄言,文饰妖幻之教耳。于百姓无补,于国家有害。”唐太宗听了,深以为然。

  贞观十三年(639),傅奕病卒,享年八十五。他崇尚儒学和道家学说,反对佛教,曾撰写了《老子》2 卷、《音义》,并搜集魏晋以来驳斥佛教的言论,撰写了《高僧传》10 卷。临终时告诫他儿子要学习老、庄之道和周、孔学说。傅奕虽精通阴阳术数之书,但他本人并不相信,所以平素患病,也从不求医服药,任其自然。他为人一向谨慎,“既职占候,杜绝交游,所奏灾异,悉焚其稿,人无知者”①。故没留下来任何著作。

  ① 《资治通鉴》卷一九一,高祖武德九年。

  ① 《资治通鉴》卷一九五,太宗贞观十三年。

  第十七章武则天第一节家世武则天,名曌,原籍并州文水(今属山西)。生于唐高祖武德七年(624)。祖先在北朝魏、齐和隋朝当过中下级官吏,据《新唐书·后妃传》载:五世祖武克己任北魏散骑常侍,高祖武居常任北齐殷州司马,曾祖武俭任北齐永昌王咨议参军,祖父武华任隋朝东郡丞。父亲武士彠凭借先世富厚的家财经商致富,结交贵官,招揽宾客。隋末,唐公李渊奉命到并州管理军队屯田事务,经常住宿武士彠家。后来李渊被任命为太原留守,委任武士彠为府中掌管兵甲的铠曹参军。李渊、李世民父子起兵太原后,又任用他为大将军府铠曹参军,随同唐兵平定长安。唐朝建立后,升授光禄大夫,封义原郡公;经过多次调迁,授工部尚书,进封应国公。后又调任利州(今四川广元)、荆州(今湖北江陵)都督。武士彠之所以能从一个庶族地主出身的豪商平步青云,贵为三品以上的高官,封为国公,正如李渊对他说的:“以能罢系刘弘基等,其意可录;且尝礼我,故酬汝以官。”①原来李渊父子起兵反隋时,武士彠是没有参与密谋的;但在起兵前李氏父子派亲信刘弘基、长孙顺德募兵的过程中,引起隋将王威的怀疑,准备逮捕他们,幸亏武士彠向王威进言,才免予追究,因此李渊给他记下这笔功劳。另外,还记起他在家殷勤款待自己的厚情,所以一再重用提拔。李唐统治者对于庶族出身的功臣不仅予以高官厚爵,而且还提高他们的门第地位,钦赐为士族。唐太宗为了打击山东门阀士族,提高功臣的社会地位,令高士廉等修《氏族志》,规定评定士族,“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为等级”①。按照武士彠的官阶爵位来说,应该是属于新升的高级士族了。所以武则天已不是出自庶族地主官僚家庭,而是出自由庶族地主官僚上升的士族官僚家庭。

  ① 《新唐书》卷二○六《武士彟传》。

  ① 《新唐书》卷六五《高士廉传》。

  第二节从才人到皇后武则天是武士彠的次女,自幼聪慧,有才智。武士彠病故时,她才十二岁。不久随母亲从荆州搬回长安居住。十四岁时,被唐太宗选入后宫,充当才人。临行时,生母杨氏痛哭不已,她却安静如常,对母亲说:“见天子庸知非福,何儿女悲乎?”②进宫叩见太宗后,赐号“武媚”。高宗当太子时,经常到父皇宫中问安,受到武才人的殷勤接待,一见倾心。太宗逝世后,凡未生育的妃嫔均要出家为尼,武才人亦不例外,到长安感业寺落发。这时,高宗的王皇后多年没有生育,又对高宗宠爱萧淑妃深为不满。有一天,高宗到感业寺上香,遇见武才人,才人悲哀啼哭,高宗很受感动,回宫后心神不宁。王皇后探知情况,暗中派人把武才人接进宫来,侍奉高宗,图谋使萧淑妃失宠。武才人进宫之初,十分小心谨慎,千方百计取得王皇后的欢心,王皇后多次向高宗称誉她,因而进宫不久,便从才人晋升为昭仪。但武昭仪并不以此为满足,她在夺去萧淑妃的宠爱以后,便积极设计取代王皇后的地位。她利用王皇后性格稳重而倨傲,对上不肯奉承、对下又不体贴的弱点,用皇上赏赐的财物结交宫中内监女官,特别是对王皇后不满意的人,恩情更厚,让她们刺探王皇后和萧淑妃的言语行动,有过失立即上报;但并未发现有重大过失。于是,武昭仪便采取诬告手段,诬告王皇后扼杀她的女儿,又诬王皇后同她的母亲柳夫人用巫术诅咒皇上,高宗信以为真,遂决定废黜王皇后,立武昭仪为后,辅政大臣长孙无忌、褚遂良和侍中韩瑗、中书令来济等都认为王皇后没有重大过失,不应废黜,高宗不肯采纳他们的谏诤。中书舍人李义府、卫尉卿许敬宗揣知高宗旨意,上表请立武昭仪为后。面对反对、赞成两种不同意见,高宗犹豫不决。有一日,“李勣入见,上问之曰:‘朕欲立武昭仪为后,遂良固执以为不可。遂良既顾命大臣,事当且已乎?’对曰:‘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上意遂决。”①永徽六年(655),高宗下诏废王皇后、萧淑妃为庶人,立武昭仪为皇后。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