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中国通史第六卷-中古时代-隋唐时期 (下)
来源: | 作者:白寿彝 | 发布时间: 1043天前 | 49057 次浏览 | 分享到:

  ② 《新唐书》卷七六《则天武皇后传》。

  ① 《资治通鉴》卷一九九,高宗永徽六年。

  第三节由干预政事到垂帘听政武后“素多智计,兼涉文史”②,对政事很感兴趣,而且权势欲很强,不同于一般居深宫的后妃。她城府很深,真情很少外露,为了成就大事,能屈能伸,在未立为后时,尚能屈己待人,因此高宗误认为她日后能顺从自己,所以不顾大臣们的劝阻,立她为后。但到了地位巩固之后,她便逐渐干预政事,利用高宗庸懦无能,极力树立自己的威权,于是不久权势遂凌驾于高宗之上。高宗“欲有所为,动为后所制,上不胜其忿”①,想要伺机夺回失去的权力,一度产生了废黜武后之心。麟德元年(664),武后秘密召道士郭行真入宫施行巫术,宦官王伏胜向高宗报告,高宗大怒,派人把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上官仪秘密召进宫来,商议如何处置武后?上官仪以为武后跋扈专横,使天下臣民失望,莫如把她废黜,与高宗意见不谋而合,于是高宗命上官仪草拟废黜武后诏书。高宗身旁内监急忙告知武后,武后立即赶来申诉。高宗见武后突然来到,十分狼狈,既羞愧,又害怕,反而怕武后生气,安慰她说:“是皆上官仪教我!”②把责任推到上官仪身上。不久,武后唆使许敬宗诬告上官仪、王伏胜伙同废太子李忠谋反,处以死刑。“自是上每视事,则后垂帘于后,政无大小,皆与闻之。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杀生,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谓之‘二圣’”③。从此,朝廷政事,武后俱参与裁决。

  上元元年(674),朝廷下诏尊皇帝为天皇,皇后为天后。当时天后虽是掌握实权,但仍居于后台地位。上元二年,高宗患风眩症,欲禅位于天后,“使摄知国政”,正式临朝称制。宰相郝处俊进谏说:“昔魏文帝著令,虽有幼主,不许皇后临朝,所以杜祸乱之萌也。陛下奈何以高祖、太宗之天下,不传之子孙而委之天后乎!”①中书侍郎李义琰也附和他的意见,高宗才作罢。② 《旧唐书》卷六《则天皇后纪》。

  ① ②③《资治通鉴》卷二○一,高宗麟德元年。

  ① 《资治通鉴》卷二○二,高宗上元二年。

  第四节承前启后的武周政权弘道元年(683),高宗病逝,太子李显即位,是为中宗,“尊无后为皇太后,政事咸取决焉”②。次年九月,太后废黜中宗为庐陵王,立中宗弟豫王李旦为帝,是为睿宗,改嗣圣元年为光宅元年,由太后临朝改制。天授元年(690)九月,太后宣布革命,改唐为周,自称圣神皇帝,降唐帝为皇嗣,追尊武氏祖先为帝,立太庙于神都洛阳,改置社稷,改载初元年为天授元年,后来又先后改元长寿、延载、天册万岁、万岁通天、万岁登封、神功、圣历、久视、大足、长安,在位凡十五年。如果从立为皇后之日与高宗共同执政时算起,至神龙元年(705)中宗复位时为止,武则天前后执政达五十余年之久。她是中国历史上正式称帝的唯一女皇帝。

  武则天出身勋贵家庭,对于历代兴亡及政治得失颇有了解;又侍奉唐太宗多年,“贞观之治”对她有深刻的影响,所以她在执政的五十年间不少政策措施基本上是沿着“贞观之治”的道路继续前进的,但有她自己的特色。这一时期主要政策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重视发展农业,继续推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政策。

  武则天号称天后时,建言十二事,作为施政纲领:“一、劝农桑,薄赋徭;二、给复三辅地;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四、南北中尚禁浮巧;五、省功费力役;六、广言路;七、杜谗口;八、王公以降皆习《老子》;九、父在为母服齐衰三年;十、上元前勋官已给告身者无追核;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益禀入;十二、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进阶申滞。”①其中前五条都是关于提倡农业、减免赋役、与民休息的内容,把它放在施政纲领中的首要地位,由高宗下诏加以施行。为贯彻诏命,规定对地方官吏的考核,以农业生产是否发展作为重要标准,如果州县官吏所在地区“田畴开辟,家有余粮”者则予以奖赏;反之,如“为政苛滥,户口流移”者则加以惩罚②。为了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还延揽著名农学家们编写农书《兆人本业记》颁行全国,作为务农的依据。

  第二,广开言路,注意纳谏。

  善于纳谏,是封建统治经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则天对此有深刻的理解,在建言十二事中,“广言路”、“杜谗口”,也占了重要地位。垂拱二年(686)三月,“太后命铸铜为匦。其东曰:‘延恩’,献赋颂、求仕进者投之;南曰:‘招谏’,言朝政得失者投之;西曰:‘伸冤’,有冤抑者投之;北曰:‘通玄’,言天象灾变及军机密计者投之”③。铜匦设在朝堂上,鼓励群臣上书言事。

  武则天虽然政令严明,刑罚严峻,“当其忍断,虽甚爱,不少隐也”④。但是她对于直言敢谏的臣民却十分敬重,尽量采纳他们的建议,即使言语有所冒犯,也能加以宽容,免予追究。兹举数例以明之:“太后信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② 《资治通鉴》卷二○三,高宗弘道元年。

  ① 《新唐书》卷七六《则天皇后传》。

  ② 《唐大诏令集》卷一一○《诫励风俗敕》。

  ③ 《资治通鉴》卷二○三,则天后垂拱二年。

  ④ 《新唐书》卷七六《则天皇后传》。

  好面引廷争,太后每曲意从之。”①长安元年(701)三月,“大雪,苏味道以为瑞,帅百官入贺。殿中侍御史王求礼止之曰:‘三月雪为瑞雪,腊月雷为瑞雷乎?’味道不从。既入,求礼独不贺,进言曰:‘今阳和布气,草木发荣,而寒雪为灾,岂得诬以为瑞!贺者皆谄谀之士也。’太后为之罢朝。”②长安元年,武邑(今属河北)人苏安恒上疏劝说太后“何不禅位东宫?”并将武氏诸王“黜为公侯”。“疏奏,太后召见,赐食,慰谕而遣之”③。长安二年五月,“苏安恒复上书曰:‘臣闻天下者,神尧、文武④之天下也。陛下虽居正统,实因唐氏旧居。当今太子追回,年德俱盛,陛下贪其宝位而忘母子深恩,将何圣颜以见唐家宗庙,将何诰命以谒大帝之陵?臣以为天心人事,还归李家。陛下虽安天位,殊不知物极则反,器满必倾。臣何惜一朝之命而不安万乘之国哉!’太后亦不之罪。”⑤“太后又多选美少年为奉宸(府)内供奉,右补阙朱敬则谏曰:‘陛下内宠有(张)易之、(张)昌宗足矣。臣闻右监门卫长史侯祥等,明自媒炫,丑慢不耻,求为奉宸内供奉,无礼无仪,溢于朝听。臣职在谏诤,不敢不奏。’太后劳之曰:‘非卿直言,朕不知此’。赐彩百段。”⑥长安二年十一月,“监察御史魏靖上疏,以为‘陛下既知来俊臣之奸,处以极法,乞详覆俊臣等所推大狱,伸其枉滥’。太后乃命监察御史苏颋按覆俊臣旧狱,由是雪免者甚众。”①长寿元年(692)一月,“太后引见存抚使所举人,无问贤愚,悉加擢用,高者试凤阁舍人、给事中,次试员外郎、侍御史、补阙、拾遗、校书郎,试官自此始。时人为之语曰:‘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欋推侍御史,碗脱尚书郎。’有举人沈全交续之曰:‘糊心存抚使,眯目圣神皇。’②为御史纪先知所擒,劾其诽谤朝政,请杖之朝堂,然后付法。太后笑曰:‘但使卿等不滥,何恤人言!宜释其罪。’先知大惭。”③从以上事例中,可见武则天的勇于纳谏,善于纳谏,比起唐太宗并不逊色。虽然有人在谏诤中直言不讳,触犯她的隐私,或是劝她退位,或是涉及她的私生活,甚至有人背后议论她的缺点;但她能大度包容,并不降罪,有的还受到奖赏,比如在谏诤中涉及她个人私生活的朱敬则就得到赏赐,后来被提拔到宰相地位。同时她对在镇压反对势力的过程中放纵酷吏滥杀无辜等缺点并不完全回护,平反了不少的冤假错案。在她统治时期,很少有人因为直谏获罪的,因之直言敢谏在朝中蔚然成风,使下情得以上达,这对于改革弊政、促进政治清明起了很大的作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