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中国通史第八卷-中古时代-元时期 (上)
来源: | 作者:白寿彝 | 发布时间: 1036天前 | 51145 次浏览 | 分享到:

  此后,教廷和欧洲国家主要是与伊利汗国交往。王恽《中堂事记》载,中统二年(1261)五月,有“发郎国遣人来献卉服诸物。其使自本土达上都已逾三年..途有二海,一则逾月,一则期月可渡,其舡艘大可载五十百人。其所献盏斝,盖海鸟大卵分而为之,酌以琼醑即温。..上嘉其远来,回赐金帛甚渥”(《秋涧集》卷八一)。所载显然是欧洲来的“使者”,但却不见于欧洲史料,或许只是民间商人,因没有留下旅行记录而湮没无闻。元朝设有通往伊利汗国、钦察汗国直到其最西境的驿路,中国与欧洲的交通比其他历史时期要便利得多。据十四世纪上半叶的意大利商人帕戈罗提说,当时从亚速海东岸的塔纳到中国,一路上无论昼夜都十分安全①。帕戈罗提长期受雇为英国王家所属佛罗伦斯巴尔底公司代理人,他根据商人的报告写成《诸国志和商务指南》,书中较详细记载了通往中国的途程(塔纳—阿斯特拉罕—萨莱—玉龙杰赤—讹答剌—阿力麻里—甘州—杭州—大都)及各地交易的商品、价格等,可见元代欧洲商人来往中国者为数颇多。元人朱思本说:“西海(地中海)虽远在数万里外,而驿使贾胡时或至焉。”(《贞一斋稿》卷一,《北海释》)只是他们大多数未能留名史册,而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因有旅行记传世,成为妇孺皆知的世界历史名人。

  ② 格鲁塞上揭书页422;柔克义:《卢勃鲁克东游记译注》导论,页27—30。③ 教皇英诺森四世从一位撒里答处来的祭司约翰口中获悉此事,遂于1254 年致信撒里答祝贺他皈依基督教(见柔克义上揭书页48 注②)。圣路易在东方应有机会更早得到这个情报。① 玉尔:《契丹及通往契丹之路》,页292。

  马可波罗之父尼哥罗、叔马菲奥一同经营东方贸易,曾居钦察汗国都城萨莱一年,又到不花剌居住了三年,之后随旭烈兀所遣入朝使者同来中国,大约在1265 年到达上都。忽必烈向他们询问了欧洲各国情况,决定派一位使臣出使罗马教廷,命尼哥罗兄弟随行。途中,使臣因病留下,将国书委托尼哥罗兄弟递送。他们于1269 年抵达地中海东岸的基督教中心地阿克尔,时教皇已死,新教皇未立,遂回威尼斯。1271 年,他们带了十七岁的马可波罗再到阿克尔谒见新教皇格里戈里十世,要求回中国复命,教皇派遣二名教士持其致大汗信同来,后来二教士畏难不行,将教皇信件委付尼哥罗代为呈递。父子叔侄三人由陆路东行, 1275 年到达上都,从此留居中国达十七年。据马可波罗自述,他得到忽必烈的信任,曾奉使云南、江南以及海外马八儿等国,并在扬州做过三年官。他们离开中国的时间应是1291 年初,随同伊利汗阿鲁浑派来元朝选妃的使臣兀鲁歹等,护送选定的新王妃阔阔真由泉州乘船去波斯①。完成使命后,他们于1295 年回到故乡威尼斯。马可波罗只是元代来中国的无数西域商人之一,他有可能如其自述所说曾充任过朝廷使者或某种官吏(元朝任用西域商人不乏其例),但主要活动应是经商,或许是充当以官钱营运的“斡脱”,因而能成为百万富翁。有幸传名后世的另一位元代来华欧洲商人是卢科隆戈(Lucolongo)人彼得,他是至元末与教皇使节约翰·孟特戈维诺一起到达中国的,因在大都购地捐助建立教堂,孟特戈维诺在写给教友的信中提到了他。

  马可波罗所述忽必烈派其父、叔出使罗马教廷一事,不见于元朝和教会史籍记载,教廷档案中也没有发现忽必烈让他们带给教皇的信。不过,在伊利汗阿鲁浑1285 年写给教皇的信中提到,大汗忽必烈“已向神圣的主和父教皇送了礼物,现在又诚心诚意想送教皇法服和香”①。似乎在此之前忽必烈与罗马教廷确有过使节交往。此外,据这封信说,法服和香是大汗给爱薛带到伊利汗国的,阿鲁浑汗再派爱薛参加出使教廷,将此作为大汗礼物送给教皇;大汗还诏谕伊利汗要善待和保护基督教徒。但爱薛1285 年到波斯,1287 年就回到元廷,回程走了两年(事详本书《爱薛传》),所以实际上不可能去过教廷;教皇有没有收到大汗赠送的法服和香也不得而知。

  1287 年,阿鲁浑汗派遣聂思脱里教会巡视总监列班扫马出使拜占廷、罗马教廷、法、英等国,谋求欧洲基督教国家协助他夺取“圣地”耶路撒冷。列班扫马告诉教皇尼古拉四世说,忽必烈大汗“对罗马教廷和拉丁民族怀有热爱之情”,并代表阿鲁浑汗请求教皇派几名教士前往蒙古宫廷①。于是,1289 年7 月,教皇尼古拉四世派遣学识渊博并已在伊利汗国传教多年刚刚返① 参见杨志玖:《关于马可波罗离华的一段汉文记载》,《文史杂志》1 卷第12 期,1941 年;柯立夫:《关于马可波罗离华的汉文资料及其到达波斯的波斯文资料》,《哈佛亚洲研究杂志》36, 1976 年。① 穆勒:《1550 年前的中国基督教史》,郝镇华汉译本,页123。此信保存在梵蒂冈教廷档案中。① 《1550 年前的中国基督教史》页192 引录的教皇尼古拉四世致忽必烈大汗信(梵蒂冈教廷档案)。回教廷的方济各会教士意大利人约翰·孟特戈维诺率领传道团,持其致忽必烈大汗和阿鲁浑汗的书信前往东方。他们先住在伊利汗国都城桃里寺(Tabriz=Tauris),1291 年,孟特戈维诺与同事尼古拉和商人彼得结伴东行,取道忽里模子由海路至印度马八儿,留居年余(尼古拉在此去世),大约1293 年由此乘船至中国, 1294 年到达大都②。这时忽必烈已死,孟特戈维诺向元成宗呈交了教皇信件,获准留在大都从事宗教活动,作为教皇的使节受到优待。据他后来写给教友的信中说,他结识了王侯阔里吉思(即汪古部驸马高唐王),得到许多赠予,还说服此王改宗了罗马正教。但他遭到聂思脱里派的攻击和诬陷(说他杀害了真正的教皇使者而冒充使者),因而常被审讯,历五年之久始得昭雪。1299 年他在大都建了一所教堂,1303 年有科隆省日耳曼人阿诺德来到大都协助他工作,1305 年大商人彼得(即与他同来中国者)捐资购地又新建了一所教堂。他学会了鞑靼人的语言文字,将《新约》和《赞美诗》译出,并绘制了圣经图画六幅,加上拉丁、突厥(?)、波斯文注解以便传教,还收养幼童40 名教以拉丁文和礼拜仪式,先后接受他洗礼者达6000 人(按:主要是入居中国的阿速人)。1305 年他托从中国回去的威尼斯商人带信给教友报告其经历,请求转达教廷,请教皇派德才兼备的教士前来协助他。1306 年,他又发去一封信,是由在东方传教的同会教士托连蒂诺人托马斯(他很可能来过中国)转达教廷的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