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左云村落文化自序
来源:边塞艺苑 | 作者: 姜宝千 | 发布时间: 714天前 | 3891 次浏览 | 分享到:

左云村落文化自序

                        姜宝千

我国的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内容繁多,由数不胜数的支脉组成,而村落文化是无数支脉的末梢,但它又是一种与民众息息相关,最接地气的一种文化。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和农业机械化以及农业科技的高速发展,农村人口锐减、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传承数千年的村落文化即将退出历史舞台。村落是由一个或几个家族组成,同族人以血缘为纽带、以亲情为基础,生住一村、死葬一坟,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携手奋进、与天灾人祸抗争,繁衍生息,自然而然形成了有特色的家族文化和村落文化。在一代代的传承中,民众的思想虽受生活环境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但他们的血液中流淌着家族的精神,因此家族和村落是民众的根,村落文化是民众的魂。一旦民众失去了根和魂,民族就失去了文化和精神。地域文化由村落文化构成,民族文化由地域文化构成,数千年来,传统文化依靠无数个家族和村落传承着物质和精神文明,可以说,家族和村落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精神密码”。因此,在村庄逐渐萎缩和即将消失的情况下挖掘收集抢救村落文化,让民众了解家族和村落的历史人文情况,对提升民众的家国情怀是十分必要的。

左云古称白羊,地处塞北,地理位置特殊,有史以来就是边关军事要地,也是胡汉争雄的古战场,在历史的长河中,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两种文化在这里无数次的碰撞与融合,最终形成了独特的边塞文化。特殊的地理环境,留下了特殊的古文化遗产,也造就了特殊的人文环境,善于接纳的胸怀,成就了左云人与众不同的品格。经笔者调查,明代以前在境内居住的先人们,经过战争和社会大变革,已不知去向,也末留下后裔,只留下许多的文化遗址。现在的村庄多数是成立于明初、清前中期和清末。明初立村的村庄,先祖大多数是明初大移民时从山西中南部迁徙而来,也有部分是屯垦戍边的南方军士。清初立村的村庄,先祖多数来自于晋中、阳泉、忻州一带,是响应朝廷的移民政策迁来后。清末立村的村庄,先祖多数来自于山阴、怀仁、应县、浑源等雁门关以北的县份,也有部分来自于内蒙南部,由以煤为生的人们渐渐聚成村庄。因为建村时间不同,立村先祖来历不同、秉性各异,人生阅历不同,家风家教和文化素养不同,村落所处地理位置以及耕地数量和肥瘠情况不同,形成了村落文化的多样性。村庄的姓氏构成也较复杂,有一姓村、有两三姓村、有30多姓的杂姓村,还有等典型的游牧民族姓氏。村民们的先祖来历也较复杂,有戍边将士、艺人、工匠、商人和普通的农人,来的地域可以说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所以说:边塞文化是多元文化的大融合,是民族文化的缩影,探索和了解左云的村落文化,追溯村落文化的渊源和历程,是解开传统文化精神密码的钥匙,有一定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从春秋的白羊王直到现在,可谓人才辈出。古代有众多的名臣、名将、宰相、状元,文武进士,甚至出过乱世皇帝;名门望族有裴家、毕家、边家、张家、陈家、钱家、潘家等;民国时期出过多位国民党军、师级军官和多位县长;建国前后出过许多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和爱国志士;现在的有部队军师级军官、政府官员、大学教授、科研工作者以及各行各业的精英。清末民初,可考证的特殊民间艺人有:西碾头的黄骡子,纸房头的白菊花,黄家村的刀子红;特殊的巧木匠有,威鲁堡的郭镇和夏家河的张慕勋,两人都会技术含量极高的木工绝活抽梁移架;王冒庄有特殊的画匠康墨和攒绳匠耿亮。民国年间的大地主兼民族资本家有唐郁、李庚、孟启儒。他们都是历史上某一时间段、某一行业的翘楚。这些精英们代表了左云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历史。

因左云古时地处边塞军事要地,涉及到军事机密,朝廷不会允许记录军事要地的史料流落民间,再加上历史上少数民族统辖的时间较长、戍边将士中文人毕竟少、民众又没有较长时间的安稳生活,这就造成了史料的缺失。也就是邑人高鼎臣在《光绪本县志序》中所说的旧属卫治、邑无成书,奈边隅秉笔乏人。现存少量的史料只记载大事,部分大家族的族谱、名人的墓碑和村里的庙碑在文革时期又遭毁坏,所以村里的古文化遗址遗存、古名人、特殊的传说故事、村民先祖来历等村落文化的精华只能靠村民们的代代相传。在过去的农耕文明时期,人们的生活节奏慢,有农闲、农忙两个季节,农闲时村民们聚在豆腐铺、油坊、街心闲谈,老年人给青年人讲过去的人和事(俗称道古),讲的愿讲、听的愿听,在历史的长河中村落文化就以这种形式代代相传。改革开放后,大力发展经济,村民们几乎没有闲的时候,再加上电视和手机快餐文化的普及,人们聚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近年由于村里没有小学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村里几乎没有年轻人。偶然聚在一起,现在的年轻人多数不喜欢传统文化和村落文化,也不喜欢听老年人唠叨这些过时的东西,村落文化只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