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中国通史第九卷-中古时代-明时期 (下)
来源: | 作者:白寿彝 | 发布时间: 1000天前 | 53662 次浏览 | 分享到:

  ⑥ 徐祯卿:《翦胜野闻》。

  ①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三二《胡蓝之狱》。

  ② 《明史》卷一二七《李善长传》。

  ③ 李贽:《续藏书》卷二。

  ④ 《明史》卷一二七《李善长传》。

  ⑤ 雷礼:《国朝列卿记》卷一。

  ① 《明史》卷一二七《李善长传》。

  ② 《明史·李善长传》卷一二七。注:善长之死,史有异辞,《明太祖实录》、《国榷》、《续藏书》云自杀;《明史·太祖纪》、《罪惟录》云赐死;《明史·李善长传》云杀善长。第三节宋濂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人。明初有名的大儒,以文学见长。朱元璋时,以其博洽经史,延置幕府,备作顾问,参与谋议。“洪武中,以文学承宠渥”③,深受太祖的信任,太祖称赞他“学通今古,性淳而朴实,有古人之风”④。

  出山辅政宋濂幼时体弱多病,有时一连昏迷数日不醒,家里人到处求医,求神保佑,好不容易才得长大成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身体赢弱的孩子,自小却天资聪敏,领悟力高,又勤奋好学,六岁时已能吟诗赋词,在乡里小有名气,人呼之为“神童”。十五六岁时,同里一位德高望重者张继之,闻其善记诵,曾对他亲加试验,结果也感到这孩子天分非凡,于是就向宋濂父亲建议,将他送到有名望的老师那儿学习,使将来有所成就。

  宋濂先师从大学者刘梦吉,学习儒家经书,通“五经”,后来又跟从著名理学家吴莱学习,深得其蕴奥,最后拜在大文章家柳贯、黄缙的名下。由于宋濂禀赋优异,又刻苦学习,所从的老师又多为饱学宿儒,因此,到元顺帝至正初年,即以文章名闻海内了。

  至正九年(1349),元朝征召宋濂为翰林院编修。是时,入主中原八十多年的元朝却已走过了它的鼎盛,日薄西山了。皇帝的昏庸,奸臣的专权,朝廷内部为权力而明争暗斗,甚至互相残杀,官场上下贪污腐败,已处处显示出颓败的气象。到这样的朝廷里供职,岂不是为这个没落的皇朝去殉葬。宋濂断然以“亲老”为理由,坚辞翰林编修不就,隐居到龙门山去读书写作。他在龙门山一呆就是十年。十年的隐居生涯,并没有泯灭他报效国家的信念,也没有使他忘却外面的世界。他一直在密切关注着天下形势的发展,社会的每一动荡,都使他清醒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多事之秋,社会变革的时代。十年的著述立说,使他积淀了深厚的学识和底蕴,足以面对一个动荡不定的社会,去施展自己的经世之才。

  就在这时,朱元璋在浙东的发展引起了他的注意。至正十六年(1356)

  三月,朱元璋亲率大军,攻占了集庆(今南京),当下改集庆路为应天府,七月置江南行中书省,建立了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机构,以此作为向外发展的基地。为了营建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朱元璋率先派兵攻占了浙东地区,雄心勃勃地拓展势力。而与此同时,朱元璋为了扩大社会影响,对文人也特别留意。他每到一地,都礼贤下士,对应聘儒士,妥善地给予安排和任用,因才授职,用其所长,使他们发挥自己的才能。不管朱元璋这样做是出于什么样的动机,但毕竟由于文人的大量涌入,给朱元璋的队伍增添了活力,使其显示出蓬勃的生机。而且由于朱元璋的做法,也使这些文人在对元朝统治者失望之余,看到了希望。宋濂对朱元璋的行为感到满意。

  ③ 《明史》卷一二八《宋濂传》。

  ④ 雷礼:《国朝列卿记》卷十九《翰林学士宋濂行实》。

  至正十八年(1358)十二月,朱元璋兵克婺州(今浙江金华)。婺州在两百多年前,曾是理学中心,“婺学”大师吕祖谦在此倡导经史致用,反对空谈性命之学,在浙东产生了很大影响。到元朝末年,斯风尚存,浙东出了许多著名学者。宋濂就是当时有名的文人。朱元璋早闻其名,此时经胡大海推荐,马上派使者樊观携书信、重金,去龙门山邀请宋濂出山,建功立业。宋濂遂幡然应召,被授予郡学五经师。次年三月,由于李善长的推荐,他又与刘基、章溢、叶琛一道被召至应天。初到应天,宋濂就向朱元璋提出“不嗜杀人”的建议,受到朱元璋的称赞,并被命为江南儒学提举,给太子讲“五经”,寻改起居注。这是宋濂出山辅政之始。

  宠遇优渥宋濂从至正十八年(1358)出山,到洪武十年(1377)致仕,前后十九年。在这十九年的时间里,宋濂以其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品行,赢得朱元璋的尊重和信任,并一直“恒恃左右,备顾问”①。

  宋濂是一个饱学之儒,长期受儒学熏陶,精通经史,深谙世之兴衰的道理,他期望能以儒家的统治思想去影响朱元璋。

  一次,朱元璋召请他讲解《春秋左氏传》,他就乘势进言道:“《春秋》乃孔子褒善贬恶之书,苟能遵行,则赏罚适中,天下可定也。”

  朱元璋在作战的时候,喜欢黄石公《三略》等兵家书籍,宋濂就进言不应只看兵书,而忽略了统治者所必须学习的“《尚书》二《典》、三《谟》,帝王大经大法毕具,愿留意讲明之”。

  明朝建立后,考虑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朱元璋也经常和他一起研讨帝王之学,探究治国的策略。太祖曾经问他帝王之学里,哪一本书最重要,他举出真德秀的《大学衍义》,太祖就命人大书揭示在宫殿的两庑壁上。除自己观览外,当诸大臣会集时,还命宋濂讲解分析。宋濂就乘此时进言“君人者兼治教之责,率以躬行,则众自化”。倡言人君要以身作则,应用礼义治理民心,用教育引导人民,而不该只用刑罚的办法。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