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10中国通史第十卷-中古时代-清时期 (下)
来源: | 作者:白寿彝 | 发布时间: 1018天前 | 72342 次浏览 | 分享到:

  《热河志》共八十卷,是记载承德府及其所属一府五县全面情况的一部地方志书。此地虽处塞外,但与北京临近,距沈阳也不远,又为蒙古入京孔道,清初以来,早已引起统治者的重视。特别是康熙中期以后,为了加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统治,清帝于此建立避暑山庄,并时常至此巡幸,这里迅速成为一个新的政治中心。乾隆二十一年,乾隆帝决定纂修此书并指令汪由敦、裘日修两人具体负责,汪、裘两人遂于翰林中委派钱大昕、纪昀两人承担编修工作。在修纂过程中,钱、纪两人除大量阅读有关文献资料外,还扈从乾隆帝巡幸避暑山庄,对当地风土人情、建置沿革等自然条件和社会情况进行① 《钱辛楣先生年谱》,乾隆十七年壬申。

  ① 《清史列传》卷68《钱大昕传》。

  广泛的调查。通过此书的纂修,培养了钱大昕对研究地方志的兴趣,并为后来编修《鄞县志》、《长兴县志》等地方志书和深入舆地方面的研究,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乾隆二十五年,在翰林院侍读任上,钱大昕参加了《续文献通考》的编修工作。该书是对宋代学者马端临所撰《文献通考》的补修之作。早在乾隆十二年始修时,原拟定上接马著,下迄乾隆时代。在初稿纂修过程中,发觉古今同帙,书写格式难以统一,便于乾隆三十二年决定依《通典》、《通志》、《文献通考》三书旧例,按时代编为《续通典》、《清通典》、《续通志》、《清通志》、《续通考》、《清通考》等六部大书。由此转入改修阶段,至乾隆四十六年到五十二年陆续成书。钱大昕参与修书时,正是编纂初稿之际。他担任纂修的田赋、户口、王礼三篇考,不仅包括了今本《续文献通考》有关部分的全部内容,而且也包括了清《三通》相应部分中的许多内容。因此,钱大昕在参与修纂期间,通读了有关典章制度的全部专史和正史中的宋代以后部分,这不仅丰富了史学知识,并为日后撰写通考古今的史学名著《廿二史考异》准备了丰富的素材。同时也培养了他对专史和断代史研究的浓厚兴趣,为以后从事典章制度和元史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乾隆二十八年,在侍讲学士任上,钱大昕又参加了秦蕙田受命纂修的《音韵述微》的编修工作。他幼承家学,在紫阳书院又曾“精研古经义声音训诂之学”①。秦蕙田深知钱大昕学术功底之深,即委其代拟全书凡例。至今传世的这部书,于字音之外兼注字义,于注古音、古义之外兼注今音、今义,即表明了本书编修的特色和编者所付出的辛勤劳动。通过此书的纂修,又激发了钱大昕对研究声韵的兴趣,并在此后陆续撰成《声类》等音韵学著作。在经史研究方面,他注意以音韵学知识作为解决问题的一种工具,从而开拓了学术研究的新领域。

  钱大昕勤奋治学,刻苦钻研,并由于实际工作的锻炼,年仅三十多岁时,已成为在经史研究几个方面都取得成就的著名学者。然而,繁重的研究和著述工作使他的健康受到严重损害。乾隆二十六年以后,他以心血耗损,得不寐之疾。乾隆三十二年春,又感染伤寒,虽经大力抢救而脱险,但其精力日疲而愈感不支了。祸不单行,正在此时结发妻子王顺媖病故。钱大昕于极度悲痛之余,乞假归里,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归隐生活。

  返回故里之后,钱大昕以望仙桥旧居狭隘,在嘉定城中孩儿桥边买得一处空宅,将家迁居于此。颜其堂曰“潜研”。为了遣愁,乾隆三十三年春他一度携同妹婿陈药耘作西湖之游。返家不久,又逢岳父王尔达去世,王尔达曾不计钱大昕家贫而许婚季女,婚后赘居王家时,又视如己出。乾隆十七年,钱大昕以献赋称旨,入都受职时,王尔达还亲送出郊。这样一位令人敬爱的老丈人的去世,使得他益为悲痛。因此在这期间,钱大昕除编次旧有笔记之外,仅撰成《洪文惠公年谱》、《陆放翁年谱》两种,学术成果并不算多。乾隆三十四年秋,钱大昕再去北京上任,直至乾隆四十年丁忧归里,他先后担任过《一统志》纂修官、《三通》馆纂修官、詹事府少詹事、广东学政等职务。他除了参加由政府组织的编修工作之外,还在金石研究和古典文献的整理方面也取得了新的成果。

  乾隆三十六年,钱大昕参加《大清一统志》编修工作。《大清一统志》① 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卷3《钱大昕》,中华书局1983 年版。

  在乾隆初年已经成书。乾隆二十年以平定西北少数民族上层分子的叛乱,清政府直接控制的地区大为扩充,兼之以各地“府州县之分并改隶与职官之增减移驻亦多与旧制异同”①,因此乾隆二十九年以后,又组织力量对该书进行重修。钱大昕正是在这时参加重修工作的。这是他继《热河志》之后参与编修的又一部志书。这两部志书的纂修,对钱大昕的学术研究方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乾隆三十七年,钱大昕又参加了《续通志》的编修工作。在此之前,他曾参与《续文献通考》的编修工作,对专史所载内容甚为熟悉,对其体例也了如指掌。在纂修之初,书中的“发凡”、“起例”,大多由钱大昕亲自手定。此书与《续文献通考》一起构成了钱大昕一生学术成就的重要内容。除上述成就之外,钱大昕还致力于金石的研究。早在乾隆二十一年,钱大昕于修《热河志》时,便曾以当地石刻充实该书内容。次年,在翰林院编修任上,他于公事之暇,常游琉璃厂书肆,先后购得汉、唐石刻二、三百种。他晨夕校勘,证以史事,并将这些研究成果写成题跋。乾隆三十六年,他将多年所作题跋厘为六卷,题名为《金石文跋尾》,由他的门生李文藻刊印行世。该书“横纵钩贯,援据出入”,在以金石证史方面,取得了“超轶前贤”①的成就。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