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苏东坡传 七到十一
来源:边塞艺苑 | 作者: 林语堂 | 发布时间: 984天前 | 33292 次浏览 | 分享到:

则乞依范镇例致仕。或罪重于镇,则或窜或诛,所不敢逃。”

    从现在到十六年后神宗皇帝的驾崩这段期间,司马光要避门不出,倾其全力继

续九年前即已开始的历史巨著的写作。后来,神宗皇帝罢黜王安石之后,打算重召

司马光回朝主政,司马光唯一的回答仍然是:皇帝要立即废除新法吗?由此看来,

这两个极端相异的政治思想,一直到最后,都是丝毫不变动而且不可能变动的。可

是在随后一位皇帝英宗即位的第一年,王安石已死,司马光也卧床病重,那时他以

宰相的地位发出的最后一道命令是:“王安石为人并不甚坏。其过端在刚愎自用。

死后朝廷应以优礼葬之。”

    苏东坡的上神宗皇帝万言书,甚为重要,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学,也表示

其个人之气质与风格,其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的精神,都显然可见。愤怒的争论与冷

静清晰的推理,交互出现。有时悲伤讥刺,苛酷的批评,坦白直率,逾乎寻常;有

时论辩是非,引证经史,以畅其义。为文工巧而真诚,言出足以动人,深情隐忧,

因事而现。 在正月蒙皇帝召见之时, 皇帝曾称赞那篇《议学校贡举状》,并命他

“尽陈得失,无有所隐。”苏东坡即认真遵办。那是他最后一次尽其所能求皇帝改

变主意,这时所有高官大臣都已去职,一切情势都呈现不利。苏东坡知道,即便自

己不遭大祸,至少将遭罢黜,是必然无疑之事。

    对现代读者最重要的两个论点,一是孟子所说的君权民授,一是为政当容清议。

他警告皇帝说,君之为君,非由神权而得,乃得自人民之拥护。为帝王者不可不知。

他说:

    书日:“予临兆民,凛乎若朽索之御六马”,言天下莫危于人主也。聚则为君

民,散则为仇雕,聚散之间,不容毫厘。故天下归往谓之王,人各有心谓之独夫。

由此观之,人主之所恃者,人心而已。人心之于人主也,如木之有根,如灯之有膏,

如鱼之有水,如农夫之有田,如商贾之有财。木无根则槁,灯无膏则灭,鱼无水则

死,农无田则饥,商贾无财则贫,人主失人心则亡。此理之必然,不可遣之灾也。

其为可畏,从古已然。

    但是,为人君者若不容许自由表示意见,焉能得到人的支持?苏东坡进而发挥

这一点,我认为是这篇奏议中最重要的。就是政治上不同意一事之原则,有御史监

察制度,便是具体的做法。根据苏东坡所说,一个好政权之得以保持,大部分在于

不同的政见合理的发挥其功用。民主政治体制,系表现于党派间政见之歧异。苏东

坡如生于现代,必然反对联合国安理会全体同意原则,在基本上为反民主。他知道,

中国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还没有两个人事事完全同意,而民主制度的另一途径,

唯有暴政制度。我从未发现民主制度的敌人,在家庭,在国内,或是世界政治上而

不是暴君的。苏东坡接着说:

    孙宝有言:“周公大圣,召公大贤,犹不相悦。”著于经典。晋之王导,可谓

元臣,每与客言,举座称善,而王述不悦,以为人非尧舜,安得每事尽善。导亦敛

在谢之。若使言无不同,意无不合,更唱迭和,何者非贤?万一有小人居其间,则

人君何缘知觉?

    我想,把监察机构存在的理由与其基本原则,说得清楚明白,再无人能比得上

苏东坡这篇奏议了。一个发挥自由功用不惧利害的监察机构所代表的,就是真正的

公众意见。

    夫弹劾积威之后,虽庸人亦可奋扬风采。消萎之余,虽豪杰有所不能振起。臣

恐自兹以往,习惯成风,尽为执政私人,以致人主孤立。纪纲一废,何事不生……

是以知为国者,平居必有忘躯犯颜之士,则临难庶几有询义守死之臣。若平居尚不

能一言,则临难何以责其死节?

    他把当时的舆论状况与古代相比,说:

    臣自幼小所记,及闻长老之谈,皆谓台谏所言,常随天下公议。公议所与,台

谏亦与之。公议所击启谏亦击之……今日物议沸腾,怨磋交至。公议所在,亦可知

矣。

    苏东坡比较中国历代政府制度的异同,而发挥监察机构其所以存在之必要。在

此他怦然以倡导者出现,其态度博学,其推理有力,其识见卓绝:

    古者建国,使内外相制。如周如唐,则外重而内轻。如秦如魏,则外轻而内重。

内重之末,必有奸臣指鹿之患。外重之弊,必有大国问鼎之忧。圣人方盛而虑衰,

常先立法以救弊……以古楼今,则似内重。恭惟祖宗所以深计而预虑,因非小臣所

能臆度而周知。然观其委任台谏之一端,则是圣人过防之至计……自建隆以来,未

尝罪一言者……风采所系,不问尊卑,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事关廊庙,则宰相

待罪。故仁宗之世,议者讥宰相,但奉行台谏风旨而已。

    圣人深意,流俗岂知?台谏因未必皆贤,所言亦未必皆是。然须养其锐气,而

借之重权者,岂徒然哉!将以折奸臣之萌,而救内重之弊也。夫奸臣之始,以台谏

折之而有余;及其既成,以干戈取之而不足……陛下得不上念祖宗设此官之意,下

为子孙立万一之防。朝廷纲纪,孰大于此?

    苏东坡告诉皇帝,千万不可用威权慑服百姓而使之服从。他又提到有谣传恢复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