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中国:一个世界强国的复兴》
来源: | 作者:康拉德-赛茨 | 发布时间: 1209天前 | 34993 次浏览 | 分享到:

    

        大众汽车在中国的地位非常显赫。它生产的小轿车占中国市场的50%还多。2001年,在上海和长春的两家企业共生产轿车36万辆。上海大众公司是中国市场销售最好的外资企业,它把几个技术含量很高的汽车型号拿到中国生产,例如在上海生产的有帕萨特和波罗,在长春生产的有捷达和奥迪A6。2002年有望销售43.5万辆,预计这一年整个汽车市场会销售85万辆轿车。其他亚洲国家的汽车是丰田的王国,而中国却是德国汽车大众品牌的王国。 

        

        戴姆勒-克莱斯勒和宝马是引进生产豪华轿车的著名品牌。这两个企业最初为在中国建厂生产还费了不少周折。现在戴姆勒-克莱斯勒建立了一个合资企业,生产公共汽车,并准备把北京吉普车联合企业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生产基地。此外他们好像还准备建立一个合资企业,生产大型载重汽车。重要的还有,它要同中国一起发展航天航空工业。宝马最终在2002年允许建立合资企业,生产3~5排座的中型汽车。 

        

        大众汽车公司引来了200多个汽车配件厂到中国生产,其中包括世界第二大汽车配件生产厂家、德国的博世公司,该公司在中国建立了不少合资企业和子公司,员工总计有8500人,预计在2002年销售额将达到7亿欧元。博世公司在中国不仅生产汽车配件,还有其他产品。博世数控机床比模拟机床还便宜。 

        

        德国的化工企业也显示出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主要的投资厂家是巴斯夫公司,公司董事于尔根?哈姆布来西特(贺斌杰)将投资战略定位在了中国和亚洲。到1999年底,巴斯夫公司共投资10亿马克,建立了合资企业和独资的分公司。它今后的投资会更大,已经决定与中国石化公司合作共同投资26亿马克在南京建立一个化工联合企业,其中巴斯夫公司的投资额占一半。另外该公司将投资5亿欧元在上海建设相关的工程项目。几乎所有新建的合资企业以及分公司都是赢利的,迄今为止所有的投资都获得了利润。巴斯夫公司驻北京代表对他们的发展这样评论说:“我们在中国获得利润所用的时间是在美国的一半。” 

        

        巴斯夫公司,这个世界化工领域排行第一位的大企业,在中国化工行业的投资也是最大的。新建的生产基地是该公司除了在欧洲和美国之外的第三大基地。如果这里的工作进展顺利的话,于尔根?哈姆布来西特可能会从2003年5月起接替于尔根?施特鲁伯的职务,任公司董事长。 

        

        与巴斯夫公司走着同一条路的还有拜耳公司,它到1999年共投资4亿马克,只建设了一些小型的合资企业和独资的分公司。据说它将会有一个飞跃式的发展,要在上海的曹江化学工业园区投资31亿欧元,建设一个大型化工联合企业,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大的聚碳酸酯生产基地。像汉高和赫斯特这类大型化工企业也在中国投资,赫斯特公司分为安万特制药企业和原来的化工企业两大部分。 

        

        在中国市场上最著名的德国公司是西门子。它有50多个合资厂和独资的分公司,生产范围很广,从通讯交互系统、移动电话、发电设备、自动化设备一直到医疗技术和家用电器。1993至1998年,西门子的销售额每年平均增长45%,达35亿马克,其中一半的产品是在中国生产的,销售最兴旺的2000年达到了48亿马克。对于西门子公司来说,中国是它继德国和美国之后的第三大市场。 

        

        蒂森-克鲁伯公司在浦东与宝山钢铁公司合作,于2001年中旬开始第一期扩建工程,总投资计划为14亿欧元,其中60%的资金来自蒂森-克鲁伯公司。它最大的赌注是磁悬浮列车,与西门子公司联合建造一条从浦东国际机场到浦东市区的30公里长的铁路。如果磁悬浮列车运行顺利,它们希望能够得到建设从北京到上海的高速列车线路合同。 

        

        除了大型企业外,德国有1600家中型企业与中国建立了联系,大部分还限于设立办事机构,但也有几百家在这里建了合资企业和越来越多的独资企业。对于许多中型企业来说,中国已经成了它们最重要的市场。一些企业通过当地生产再出口的方式使其销售量提高了20%以上。共同的看法是:在中国建立的大部分合资企业或独资分公司虽然刚刚起步,但已经获利,甚至有部分企业赢利很大。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