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中国通史第六卷-中古时代-隋唐时期 (下)
来源: | 作者:白寿彝 | 发布时间: 1043天前 | 48974 次浏览 | 分享到: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诗中即景抒情,表现了物存人亡,岁月无情的感慨。其风格高昂,气势雄放,与六朝的浮靡诗风迥然不同。

  王勃五言律诗写得尤有特色。如:《山中》写道: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复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历来为人们传诵的名作。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是王勃在长安时为去四川的友人杜某送别之作。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语言豪放,意境高雅,明白贴切,炉火纯青,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其他如《九日》、《咏风》、《别薛华》等也都很有特色。《全唐诗》收有王勃诗2 卷,60 余篇。还有杨炯所编并序的《王子安集》行于世。

  ① 辛文房:《唐才子传》。

  ① 万曼:《唐集叙录》。

  ② 王勃:《上吏部裴侍郎启》。

  第二节杨炯杨炯,华阴(今属陕西)人。生于高宗永徽元年(65O)。幼年时聪明好学,善于作诗文。显庆四年(659),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667)应制举,授校书郎,掌管校勘书籍之事。

  仪凤年间(676—679)。太常博士苏知己上表朝廷,建议公卿以下冕服制度重新议定。皇帝下令有司审议。杨炯写了《公卿以下冕服议》,回顾了古代典制,指出苏知己的建议为不经之论,使其建议未能得到皇帝的采纳。永隆二年(681)被中书侍郎薛元超推荐为崇文馆学士,后又改任詹事司直,掌太子东宫庶务。

  武则天统治时期,杨炯由于堂弟杨神让参与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的活动,受到牵连,在垂拱二年(686)贬为梓州(今四川三台)司法参军。任满后被选授为婺州盈川令。

  天授元年(690)杨炯回到洛阳,在习艺馆任教。他虽因官职不高,心中抑郁,但却对武则天仍尽情颂扬。如意元年(692)七月十五日,宫中出盂兰盆,设斋分送各佛寺,武则天在洛南城门楼上与群臣观看。杨炯献上《盂兰盆赋》,称颂武则天“周命惟新”,并希望武则天作为“神圣皇帝”能够“任贤相,惇风俗、远佞人,措刑狱,省游宴..捐珠玑,宝菽粟,罢官之无事,恤人之不足”,成为帝王的楷模。

  杨炯擅长诗文,与王勃一样,恃才傲物,为人所嫉忌。他讥讽一些伪善的朝官为“骐麟楦”:“今假弄骐麟戏者,必刻画其形覆驴上,宛然异物。及其去皮,还是驴耳。”言词极为尖刻,因而引起了一些朝官的忌恨。又据《旧唐书》本传记载,杨炯任官“为政残酷,人吏动不如意,辄榜杀之。又所居府舍,多进士亭台,皆书榜额,为之美名,大为远近所笑”。宰相张说有《赠别杨盈川箴》诗告诫他:“才勿骄吝,政无烦苛”。这一坦率的批评,显然是有所指的。约在长寿二年(693)杨炯死于盈川令任上。时年约四十四岁。

  初唐时人称王、杨、卢、骆为“四杰”,杨炯听后说:“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有人觉得此言有理。如崔融说:“王勃文章宏逸,有绝尘之迹,固非常流所及。炯与照邻可以企之,盈川之言信矣。”张说认为“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亦不减王,‘耻居王后’信然,‘愧在卢前’谦也”①。杨炯有文集30 卷,后多亡佚。仅存明人皇甫汸所辑佚散诗文成《盈川集》10 卷,有诗30 余首,文40 余篇。

  杨炯善写五言律诗,《夜送赵纵》、《出塞》、《紫骝马》、《战城南》等都是名篇。如《夜送赵纵》: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

  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

  写边塞生活诗最富有特色,《从军行》为代表作: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① 《旧唐书》卷一九○《杨炯传》。

  这首诗描述了战事的紧急和边塞的激战场面。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表达了诗人投笔从戎为国立功的志愿。全诗对仗工整,音韵合律,笔力苍劲,是杨炯的成功之作。

  杨炯的文章,主要是赋、序、赞、碑铭等,用骈文写成。辞采华丽,文风与王勃接近。如《公卿以下冕服议》,《旧唐书》本传全文转录。此文旁征博引,论辩有力,为人所重。他所写的《王勃集序》谈文体的演变,痛斥“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其美”的华而不实文风,指出其“骨气都尽,刚健不闻”,必须“思革其弊,用光志业”。这些言论对于唐初文风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第三节卢照邻卢照邻,字升之,幽州范阳(今北京大兴附近)人。生于贞观中期。自幼好学,十余岁跟随文字学家曹宪学《埤苍》、《尔雅》,又随学者王义方学经史等。所以有良好的文学素养。

  永徽五年(654)卢照邻不及二十岁,被授任为邓王府典签。据《朝野佥载》所记,邓王李元裕府中“有书十二车,照邻总披览,略能记忆”。邓王非常爱重他,对群官们说:“此郎,寡人相如也。”

  卢照邻的一生很坎坷。早年因“横事被拘”坐过牢,并为“群小所使”,要予以加罪,后得友人援救,才得出狱。①乾封三年(668 年)左右,卢照邻被任命为益州新都(今属四川)尉。此时期他心情是较低沉的,写的诗如《寄赠柳九陇》:“提琴一万里,负书三十年..关山悲蜀道,花鸟忆秦川。”《赠益州群官》:“一鸟自北燕,飞来向西蜀..日夕苦风霜,思归赴洛阳。”都表现出他怀才不遇远客西蜀,孤独悲苦的心情。就在新都尉任上,不幸染上了风疾,病情很重。任满之后,不得不辞官。咸亨四年(673),他在长安养病,曾“伏枕十旬,闭门三月。”当时名医孙思邈正与他同住在光德坊的官舍里,他得以有机会向孙思逸请教医道,实际上他已得不治之症。后来,卢照邻由长安转居太白山。据《新唐书》本传所记,他在此“得方士玄明膏饵之,会父丧,号呕;丹辄出,由是疾益甚”。后又移居东龙门山。此时他的家境每况愈下。为了给他治病,他的母亲和兄长不惜破产以供医药。他的家庭经济状况非常拮据,过着“布衣藜羹”的艰苦生活。由朋友韦方质、范履冰等不时供给他衣、药。可是病情严重恶化,一手残废,两脚痉挛,行动艰难,他在《释疾文》中自述:“余羸卧不起,行已十年,宛转匡床,婆娑小室,未攀偃蹇桂,一臂连蜷;不学邯郸步,两足匍匐,寸步千里,咫尺山河。”②他仍以坚强毅力克服疾病的折磨,常以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司马迁遭腐刑而著《史记》的精神激励自己,先后写出《释疾文》、《五悲》等作品,这些作品在写法上“颇有骚人之风,甚为文士所重”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