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中国通史第六卷-中古时代-隋唐时期 (下)
来源: | 作者:白寿彝 | 发布时间: 1043天前 | 48963 次浏览 | 分享到:

  武则天派遣了三十万大军镇压徐敬业。高邮一仗,徐敬业全军覆没。关于骆宾王在兵败后的下落各书记载说法不一。《旧唐书》、《资治通鉴》等说骆宾王“伏诛”;而《新唐书》说:“敬业败,宾王亡,不知所之。”也有书说他“投江而死”。据孟棨的《本事诗·征异》载:“当敬业之败,与宾王俱逃,捕之不获,将帅虑失大魁,得不测罪,时死者数万人,因求戮类二人者,函首以献。后虽知不死,不敢捕送。敬业得为衡山僧,年九十余乃卒。宾王亦落发,遍游名山,至灵隐,以周岁卒。”总之,骆宾王的一生是非常坎坷,以悲剧告终的。

  ① 辛文房:《唐才子传》。

  第十九章陈子昂上书论政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生于唐高宗龙朔元年(661),少年时,喜好射猎、赌博,十八岁时痛改前非,发愤读书。数年之间,遂以擅长诗文著称。京兆府司功王适看到他所作《感遇诗》三十八首,非常叹赏,说:“此子必为天下文宗矣”①,由此远近知名。

  唐睿宗文明年间(684),陈子昂自蜀进京,考举进士。此时唐高宗已病逝洛阳,朝廷下令驻东都大军和文武百官护送灵柩回长安安葬。陈子昂上书进谏,指出关中地区频遭灾荒,百姓流离失所,如护灵柩回京,不仅沿途骚扰百姓,供应困难;修筑陵墓要征发徭役,必将耽误农业生产,一旦民不堪命,铤而走险,奋起反抗,都是令人忧惧的。洛阳乃形胜之地,莫如就地安葬,何必舍近求远。武则天读奏章后,虽未采纳他的建议,但见其文采词藻,叹为“奇才”,在金华殿召见了他。他貌不出众,应对敏捷,慷慨陈词,武后擢升其为麟台正字。

  垂拱元年(685),武则天下诏策问群臣“调无气当以何道?”就是如何燮理阴阳,调和元气以达到太平。陈子昂上书劝“兴明堂”、“立太学”,认为乃是调元气致太平的根本。因为“王政莫先于安人。故人安则阴阳和,阴阳和则天地平,天地平则元气正”①。

  武则天阅览奏章后,觉得太迂阔,未加采纳,但仍召见他,赐以笔札,命其在中书省对时政最关紧要问题“条上科害”。陈子昂对三个问题上书提出自己的意见。

  一是在全国九道派遣大使巡按天下,“申黜陟,求人瘼”,即考核官吏和视察民间疾苦。他认为派遣大使出巡是非常必要的,人选要派有德有才的充任;如果不得其人。则足以祸国殃民,莫如不派。

  二是任用州县刺史、县令人选必须慎重。州县刺史、县令是亲民之官,如任人不当,必然祸国殃民,这是关系国家兴衰的大事。

  三是偃武修文,与民休养生息以平息危机。他认为当时崇尚武功,人民兵役劳役负担过重,易出危机,因而提出“修文德,去刑罚,劝农桑,以息疲民”。只有这种安民政策,才可能防止危机。

  这时,吐蕃贵族开始进扰西北。陈子昂上书指出:河西乃中原通向西北的咽喉之地,必须驻重兵固守,欲固守河西,又必须广开屯田。

  当武则天听信将相建议,准备从蜀地开辟山道,由雅州(今四川雅安)

  西出攻占生羌地区,然后由此袭击吐蕃。陈子昂又上书举出七验(即七条理由)来谏止。武则天又召见他,“使论为政之要”,但禁止援引古事,必须针对当时政事上不便之处陈述意见。陈子昂乃上奏八条:一是措刑。认为“刑急网密,非为政之要”。二是官人。认为“官人惟贤,政所以治也。”三是知贤,四是去疑,五是招谏,六是劝赏,七是息兵,八是安宗子。此次书奏以后,不久被调任右卫胄曹参军。

  陈子昂这些谏书奏章,所述内容除兴明堂、立太学议沿袭儒家旧说较迂① 《旧唐书》卷一○五《陈子昂传》。

  ① 《新唐书》卷一○七《陈子昂传》。下引本传,不另加注。

  腐外,其他大多议论时政、军事的得失,并提出建议,是颇有识见的,说明他很有才识,故得到武则天的赞赏,多次予以召见。但他在评论时政得失时,直言敢谏当朝的失误,势必触犯一些有权势者,武则天也不会高兴的,因而这些建议没有完全被采纳。《新唐书》本传说他“虽数召见问政事,论亦诸■切,故奏闻辄罢”。可见他的性格倔强正直。

  忧愤而死陈子昂对武周革命抱积极赞扬的态度,曾作《周受命颂》上呈武则天;但对权势显赫的武氏贵族并不阿谀奉承。武则天的侄儿武攸宜奉命率兵讨代契丹部族首领,有一些知名人士作他的幕僚,陈子昂被荐任参谋。唐军进到渔阳(今天津蓟县),前锋部队战败,引起全军震恐。武攸宜素不知兵,军纪松懈。陈子昂规劝说:战局的安危成败在此一举,决不能草率从事。凡是行军必须法令严明,选拔可靠的人担任将领,以防发生叛变。久驻边境,停留不进,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建议派出部下精兵一万人担任前锋,自己志愿充当前驱。武攸宜对陈子昂的直言,认为有意触犯自己的尊严,便以儒者不懂军事为名而谢绝。陈子昂又向武攸宜献计,武攸宜迁怒而把他降职使用,自此陈子昂不敢再说了。

  武周圣历元年(698),陈子昂因父老病上表请辞还乡。朝廷下诏准许他保留官职回乡供养。不久父病逝,他在墓旁设庐舍服丧,每逢哀思痛哭,闻者无不下泪。射洪县令段简是个赃官,他听说陈家是县中首富,图谋勒索大笔钱财,陈子昂家属送了二十万缗尚嫌少,借口把陈子昂加罪入狱。陈子昂忧愤而死,终年四十二岁。临终前他是未解职的朝廷谏官,但朝廷始终不过问。直到代宗大历年间,东川节度使李叔明在梓州为陈子昂立旌德碑,表彰他在振兴文学上的重大贡献。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