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中国通史第六卷-中古时代-隋唐时期 (下)
来源: | 作者:白寿彝 | 发布时间: 1030天前 | 46705 次浏览 | 分享到:

  营建东都的同时,又在洛阳城西修建显仁宫和西苑。显仁宫南接皂涧,北跨洛滨,周围十余里。崇峦曲涧,异草奇花,极园林之胜。西苑周围两百里。苑内有称海的人工湖,海上造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岛),高出水面百余尺,台观殿阁,分布其间,掩映生姿。海的北面有龙鳞渠,迂回曲折,流注海内。沿小渠立十六院,每院设一个四品夫人的妃子以主管院事。苑中楼堂花木,穷极华丽。隋炀帝最喜乘月夜,携宫女数千,跨马来游,往往弦歌达旦。

  开通运河隋炀帝兴建的又一巨大工程是南北大运河。这条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分为四段:第一段是通济渠。大业元年(605),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从洛阳的西苑(谷、洛二水相会处)引谷(即涧水)、洛水入黄河,从板渚(今河南成皋东北)引黄河水入汴;又从大梁(今河南开封)东,引汴水以达淮河,至于山阳(今江苏淮安)。这段河道主要是就旧有的浪荡渠(又名鸿沟,在成皋附近)及其下游的汴河加以疏浚而成。

  第二段是山阳渎。从山阳起,利用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开的邗沟故道,加以疏浚扩大,引淮水至扬子(今江苏仪征东南)入长江,全渠广四十步,两旁均筑御道,种柳树。沿途多置离宫别馆,在扬州建有江都宫。

  第三段是永济渠。大业四年(608),又发河北军民一百余万人开挖永济渠,引沁水南至黄河,又连接卫河北通涿郡(治蓟,今北京西南郊)。由于① 《隋书》卷三《炀帝纪》上。

  “丁男不供,始役妇人”①。可见徭役的特别繁重。

  第四段是江南河。大业六年(610),又开江南河。从京口(今江苏镇江)引江水到余杭(今浙江杭州),入于钱塘江。全长八百余里,广十余丈。在短短的六年中,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源郡,南至余杭,长达四千八百多里的大运河开通了。在开凿过程中,几百万劳动人民栉风沐雨,忍饥耐劳,日夜不停地工作着。他们克服了无数的困难,发挥了高度的智慧,终于完成了这项举世罕见的伟大工程。

  大运河的开通与隋炀帝巡游享乐的动机,不能说没有关系,但这不是主要原因;主要的原因是,当时南北经济特别是江淮、河北地区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南北物资的交流成为迫切的需要,大运河就是适应这种历史情况而出现的。它一方面通过漕运,交流南北物资,一方面在军事上有利于加强对东南和东北地区的控制。对后来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频繁的巡游与这些兴建相伴而来的,是隋炀帝的到处巡游。他即位后的第一年即大业元年,就坐船游江都;三年,北巡榆林(今年蒙古准格尔旗东北黄河南岸十二连城);四年,到五原(今内蒙古五原县西南黄河北岸),出塞,巡视长城;五年,西巡河右(即河西);六年,再游江都;七年至十年,三次东征高丽;十一年,又北巡长城,被始毕可汗围困于雁门;十二年,第三次游江都,直至十四年被杀。通计他居京时间不到一年。每次出游,“从行宫掖,常十万人,所有供须,皆仰州县”①。还按照州县官吏供献的多少,加以奖罚,“丰厚者进擢,疏俭者获罪”②。因此官吏都拚命地剥削人民,借供献以饱私囊,无不“家累千金”,而广大人民却要遭到“逆折十年之租”的惨祸③。① 《资治通鉴》卷一八一,炀帝大业四年。

  ① 《隋书》卷二四《食货志》。

  ② 《隋书》卷四《炀帝纪》下。

  ③ 《旧唐书》卷五三《李密传》。

  第三节政治措施隋炀帝对开皇时所定的各种制度作了一些修改,有的出于复古,有的意存改进,对后世也有一定的影响。

  官制方面,大业三年,改内侍省为殿内省,与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并为五省。尚书省各曹原有侍郎三十六人,改为吏、户、礼、兵、刑、工六曹,各置侍郎一人,以副尚书。其余诸曹改称为司,侍郎改称为郎。又从太府寺中分出少府监,下设左尚、右尚、内尚、司织、司染(后并为织染)、铠甲、弓弩(后废此二署)、掌冶等署,专管各项手工业。唐朝的六部侍郎和少府监,即沿此而来。

  隋文帝时废郡留州,实行州县两级制。炀帝复古,改州为郡,郡置太守,成为郡县两级制。又设司隶台,派刺史十四人巡察畿外诸郡。每年二月出巡,十月入奏,加强对地方官的监督。自隋文帝罢九品中正制,始立科举。炀帝时设进士等科,并命按十科举人,科举制度有所发展。

  法律方面,大业二年,炀帝因“高祖禁网深刻,又敕修律令,除十恶之条”①。次年由牛弘等撰成新律,即《大业律》,凡十八篇,五百条。在某些地方虽较前有所减轻,但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便“生杀任情,不复依例”②,法律不过具文而已。

  经济方面,炀帝即位之初,因府库盈溢,下令免除妇人及奴婢、部曲之课,男子年二十二成丁,对赋役略有减轻。大业五年,又下诏“天下均田”③,继续推行均田制。又以户口多漏,用民部侍郎裴蕴建议,仍用以前“大索貌阅”的办法,普遍检查户口。于是诸郡计账,进丁二十四万三千,新附口六十四万一千二百。用这种争取劳动人手的政策,来加强官府的经济力量。文化方面,隋文帝曾在仁寿元年(601)废除太学、四门学和州、县学,只留国子学,不久又改国子学为太学。炀帝即位,恢复国子监,依旧置国子祭酒,并加置司业一人。四门学和州、县学也恢复了。

  文帝时曾采牛弘建议,搜访遗书及平陈朝所得,经籍渐备。藏在宫中及秘阁的书籍,有三万多卷,合重复本共八万卷。隋炀帝命写副本,藏在东都观文殿东西厢。东厢藏甲(经)、乙(史)两部,西厢藏丙(子)、丁(集)两部。殿后起二台,分藏魏晋以来法书名画。还在内道场聚集道经和佛经,分别编写目录。对历代藏书做了大量的搜集整理工作。所以《旧唐书》说:“炀皇好学,喜聚逸书,而隋世简编,最为博洽”。④这些书后来虽有损失,但大多为唐朝所得了。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