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中国通史第八卷-中古时代-元时期 (下)
来源: | 作者:白寿彝 | 发布时间: 813天前 | 23402 次浏览 | 分享到:

  返浙后,常与友人泛舟鉴湖之上,以诗酒自娱。有人为通达权贵而不惜重金贿赂,每遇此事,他必婉言谢绝,曰:“赂不可黩,周之可受也。”与朋友宾客言谈,多以典故为题,从不涉及官府之事。又乐于为朋友解燃眉之急,因而颇有声望。江浙行省左司郎中刘仁本举荐他主持东湖书院,意在使之获禄而解贫。但他却以全部学官所入修治庙宇,兴建朱子祠堂,延请学行兼得者训导乡里弟子,本人亦登堂讲肄不辍。至正二十二年(1362)三月七日,中书省上奏,推举处士布达等四人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迺贤名列第三。次年循海道北上赴任。

  至正二十四年,陷于灭顶之灾的元王朝企图求助神灵的护佑,派遣使者函香四出,代元顺帝祭祀天下岳镇海渎,迺贤作为熟知祭祀礼仪的清望文臣,衔命南下浙闽。南镇礼成,他取道福建再祀海渎。南行期间,他仍未忘沿途观风采俗的传统。一首反映元末民瘼吏弊的《枫亭女》,可能写成于此期间。迺贤是位深受中原文化熏陶和影响的西域人士,作为世家子弟,他较严格地保持儒家操守,身处末世而仍不忘报效元廷。在优游山水古迹的同时,目睹社会疮痍和吏治的腐败,因而多次察访下情,希图以诗讽谏,匡正时弊,在诗文中对百姓苦难的同情之心不时有所流露。他对邱处机劝阻成吉思汗杀生所起的作用甚为推崇,因而钦慕道家,迷恋于服食和外丹。传世诗作一百八十余篇,吟颂道家者约占十分之一,这在元代文人中是仅见的。当时浙人韩与玉能书,王子充善古文,迺贤长诗词,并列称“江南三绝”。他博学能文,气格轩翥,五言短篇,流丽而妥适,七言长句,宽畅而条达,近体五七言,精缜而华润;又善以长篇述时事,故亦有“诗史”之称。著述有《金台集》、《河朔访古记》。后人又编有《迺前冈诗集》三卷(明万历潘是仁刊宋元四十三家集本)。

  ③ 袁士元:《书林外集》卷一《送马易之》:“外戚高攀桂”。

  ① 迺贤:《金台集》卷一《新乡媪》、《颍上老翁歌》及余阙撰后记。

  第四节虞集文章世家虞集(1272—1348),字伯生,以书斋称“邵庵先生”。祖籍四川仁寿,生于湖南衡州①。为儒学世家,唐初名臣虞世南之后裔。曾祖虞刚简,任南宋利州路提刑,曾得程朱氏微旨,著《易诗书论语说》,“蜀人师尊之”(《元史·虞集传》)。祖父虞■,因文学盛名,为西南文望所宗。父虞汲,任黄岗尉,与吴澄交往甚密,是南方理学草庐学派的讲友。母杨氏也“明于性理”(《元史·虞集传》),故虞集因袭家学,三岁即知读书。

  至元十二年(1275),元朝举兵南下,战乱不已。虞汲一家避乱来到福州泉州地区。至元十七年(1280),虞汲一家还至长沙。虞集“始得书之摹本,尽读诸经,并通其大义”,从此,开始了对儒家经典的研习。至元二十一年(1284),又迁居江西崇仁,父母为其求师临川谢仲直,遂得以系统学习经易之学。吴澄对他的才华称叹不已,视为契家弟子,侍于身侧。

  南宋名士遗老,因避乱多流寓江西。虞集“游于诸公间,备问前修格言,考檄前代典故,于旧家世系源委,言若指掌”。其贤才遂为江西行省官员董士选所知。大德元年(1297),为董士选延请,以宾客从行京师。虞集客授董氏学馆,并以文章游于文臣儒士间,得到当时的文章大家姚燧、程钜夫等人的称赞,被视为“异日斯文之柄”。有些朝臣甚至称其“才堪御史”(赵汸:《虞集行状》)。大德六年(1302),擢为大都路儒学教授,从此开始仕宦生涯。

  任职国子学大德十一年(1307),武宗即位。虞集为国子助教。任职后即“以师道自任,申国学之成法,本圣贤之遗书,通雅俗以性情”,使国子诸生俱获其益。他馆之士闻其名,也多相率请益为师。

  至大四年(1311),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为元仁宗。元仁宗欲以儒术治国,遂兴国子监,先后拜刘赓、吴澄为国子祭酒、国子司业。虞集也升为国子博士。时吴澄倡“为学以尊德性为本”之说,虞集亦言“惟学务修德,勿以利禄使之进”。遂为朝中所非议,甚至有“吴澄为陆学,非国学,不可为国子师”之谤(《道园学古录》卷四四、四五)。皇庆元年(1312),吴澄投檄辞去。不久,虞集也因力赞其说,朝中谤甚,孤立不可留。皇庆二年,乃以病免,留京师数月以私塾为业。

  四朝文学名臣延祐元年(1314),虞集又回任太常博士。时拜住方为太常院使,每问礼器祭仪等,虞集皆尽心为言先王制作之本,天理人情之实及古今因革治乱之迹。拜住遂雅重虞集,更信儒者可用。延祐四年,迁承事郎集贤修撰,并主大都乡试。时朝中议论学校之治,集谓“今学校之弊在于师道不立”,“今① 虞集:《欧阳元公待制潇湘八景图跋》,《道园学古录》卷十一。

  天下学官,猥以资格授,强加之诸生之上,而名之曰师..下州小邑之士,无所见闻,初无必为学问之实意,师友之游从,亦莫辨其邪正”,“为今之计,莫若使守令求经明行修成德者,身师尊之,至诚恳以求之”。其次“则求夫操履近正,而不为诡异骇俗者,确守先儒经义师说,而不敢妄为奇论者,众所敬服,而非乡愿之徒者,延致之日,讽诵其书,使学者习之,入耳著心,以正其本”。再“则取乡贡至京师罢归者,其议论文艺,犹足以耸动其人”。如此则师道得立。虞集之议,诸朝臣称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