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中国通史第八卷-中古时代-元时期 (下)
来源: | 作者:白寿彝 | 发布时间: 861天前 | 26008 次浏览 | 分享到:

  ③ 赵万里:《元一统志·前言》,中华书局1966 年版。

  ① 王成组:《中国地理学史》上册第51 页,商务印书馆1982 年版。

  儿原、村名历史、出土文物、樊川、杜陵等名胜古迹的地理位置、规模、以及古迹之间的关系等。《泾渠图说》11000 多字,讲各渠的开凿历史,灌溉面积,渠道长度,渠道配套工程等,是一部水利工程专著。

  骆天骧的《类编长安志》,是记载长安州郡变迁、城郭迁移以及山川名胜沿革、宫室第宅、丘陵冢墓兴废的地方志。此书原刊本无存,北京图书馆藏有明抄残本5 册,缺1—2 卷。卷首目录之前有《安西路州县图》一幅。此书体裁与一般地方志也不同,除历史资料外,又增加了金、元材料。特别是金、元诗文,所载尤多。

  《元史·地理志》和《元史·外夷列传》,是元代中国地理和外国地理著作。《地理志》的范围,只是以元政府管辖的各省、府、州、县为限,与前代地理志差别不大。地名沿革追溯到唐代为止。《外夷列传》介绍了高丽、耽罗、日本、安南、缅、占城、暹、爪哇、瑠求、三屿、马八儿等国的地理位置,主要内容则是记载各国与元皇朝交往的情况。《元史·食货志》中有部分经济地理内容,如关于全国的矿产资源及其分布,海运及其航线,河运,对外贸易与主要港口,国内市场等都有较详细的记载。《元史·五行志》有部分气象气候、水文、地震资料,如水灾的日期,霜冻灾害,雪雹灾害,气候异常,山崩地震等。

  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有较丰富的地理资料。如盐、铁、矾、坑冶、漕运、气象气候、水灾、地震、中国地理、外国地理等。此外,还表述了他本人的一些地理学观点。如关于建都条件问题,马端临不同意过分强调客观地理条件,主张客观地理条件应与国力配合,都城才真正安全。如果国力很弱,即使客观地理条件再好,都城也会受威胁,不安全。在河源问题上,他赞同杜佑、欧阳忞对河出昆仑说的非议。

  第三节官方首次派人实地考察河源黄河之源自古以来就得到人们的密切注意,公元前五至四世纪,人们就已知道黄河发源于今青海省,出现了“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尚书·禹贡》)的记载。不过由于河源地区环境恶劣,人迹罕至,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专人实地考察过河源。

  元代由于政治上的统一,“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使,使驿往来,如行国中。至元十七年(1280),命都实为招讨使,佩金虎符,往求河源。都实既受命,是岁至河州。“州之东六十里,有宁河驿。驿西南六十里,有山曰杀马关,林麓穹隘,举足浸高,行一日至巅。西去愈高,四阅月,始抵河源。是冬还报,并图其城传位置以闻”(《元史·地理志》河源附录)。这是中国历史上官方首次派人实地考察河源,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真正发现了河源。

  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翰林学士潘昂霄根据都实的弟弟阔阔出的口述,写成《河源志》,这是我国关于河源的第一部专著。与此同时,朱思本从八里吉思家得帝师所藏梵字图书中,也有一本记载河源的书,并把它译成汉文。这本书与潘昂霄的《河源志》互有详略,很有价值,惜已佚,幸在《元史·地理志》河源附录中保存了部分内容。

  根据潘昂霄的记载,黄河源出星宿海:“河源在土蕃朵甘思西鄙,有泉百余泓,或泉或潦,水沮洳散涣,弗可逼视,方可七、八十里。履高山下瞰,灿若列星,以故名火敦恼儿。火敦,译言星宿也。群流奔辏,近五、七里,汇二巨泽,名阿剌脑儿,自西而东,连属吞噬,行一日,迤逦东骛成川,号赤宾河。又二三日,水西南来,名亦里山,与赤宾河合。又三四日,水南来,名忽阑。又水东南来,名也里术,合流入赤宾,其流浸大,始名黄河”(《元史·地理志》河源附录)。

  根据朱思本翻译的梵字本记载,则黄河源在火敦脑儿西南一百多里,即星宿海西南面的一条河流上。有人认为就是现在的喀喇渠①。梵字本写道:“河源在中州西南,直四川马湖蛮部之正两三千余里,云南丽江宣抚司之西北一千五百余里,帝师撒思加地之西南二千余里。水从地涌出如井,其井百余,东北流百余里,汇为大泽,曰火敦脑儿。”(《元史·地理志》河源附录)除上述两种书外,元人梁寅也写了一篇《河源记》②。内容与《河源志》相近,但未及《河源志》详细。

  上述三种关于河源的记载,除河源外,还记载有关河源地区的地理状况。如“土人抱革囊骑过之,其聚落之处,多编木如舟以济,附以毛革,中仅容二人”(《河源记》),“昆仑以西,人简少,多处山南。山皆不穹峻,水亦散漫,兽有髦牛、野马、狼、狍、羱羊之类”(《河源志》),“(河)自星宿海至汉地,河南北小水旁注者众,其山或草或石,至积石始林木畅茂”(《河源记》)。《河源志》还对伏流重源的错误说法,作了有力的反驳。这种求实的精神是可贵的。

  ① 黄盛璋:《再论黄河河源问题》,载《地理学报》22 卷1 期。

  ② 载《梁石门集》卷一。

  第四节地图元代最有名的地图学家是朱思本。他总结了唐宋以来的绘图经验,利用当时能够看到的图籍,加上他自己的旅游实践和对地图的钻研,编成了著名的《舆地图》2 卷。这部图影响很大,是元、明、清三代舆图的重要范本。朱思本(1273—1333)字本初,江西临川人。“学道江西龙虎山中,从张仁靖真人扈直两京,又从吴全节居都下..尝以周游天下,考核地理。竭十年之力,著有《舆地图》二卷,刊石于龙虎山上清之三华院,惜今不传”①。此外,还著有《九域志》八十卷,《贞一斋杂著》一卷,诗稿一卷等。在《贞一斋杂著》中有一篇《舆地图自序》,自述其研究地理及绘制《舆地图》的经过:“予幼读书,知九州山川。及观史,司马氏周游天下,慨然慕焉。后登会稽,泛洞庭,纵游荆襄,流览淮泗,历韩、魏、齐、鲁之郊,结辙燕、赵,而京都实在焉。繇是奉天子命,祠嵩高,南至于桐柏,又南至于祝融,至于海。往往讯遗黎,寻故迹,考郡邑之因革,核山河之名实,验诸滏阳、安陆石刻禹迹图,樵川混一六合郡邑图,乃知前人所作,殊为乖谬,思构为图以正之。阅魏郦道元注《水经》,唐《通典》,《元和郡县志》,宋《元丰九域志》,皇《元一统志》,参考古今,量较远近,既得其说,而未敢自是也。中朝士夫使于四方,冠盖相望,则每嘱以质诸藩府,博采群言,随地为图,乃合而为一,自至大辛亥(1311)迄延祐庚申(1320),而功始成。其间河山绣错,城连径属,旁通正出,布置曲折,靡不精到。至若涨海之东南,沙漠之西北,诸番异域,虽朝贡时至,而辽绝罕稽,言之者既不能详,详者又未必可信,故于斯类,姑用阙如。嗟夫,予自总角,志于四方,及今二毛,讨论殆遍。兹其平生之志,而十年之力也。后之览者,庶知其非苟云。”(《适园丛书》第十七函)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