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中国通史第八卷-中古时代-元时期 (下)
来源: | 作者:白寿彝 | 发布时间: 812天前 | 23345 次浏览 | 分享到:

  从这段引文中知道,朱思本查阅了许多历史文献,先绘制各个地方的小图,然后合成一幅全图,从1311—1320 年,整整花了十年才完成。这是朱思本野外考察与书本知识相结合的产物,地图精度超过了前人。尽管如此,朱思本的态度仍然很谦虚谨慎,对那些他没有去过的边远地区,对不熟悉的地区,以及资料不足或资料不十分可靠的地区,他不乱画,而是宁缺勿滥,以免影响后人。

  朱思本绘图的方法,据罗洪先《广舆图序》说:“其图有计里画方之法。”刘献庭也说:“朱思本舆图,纵横界画,以五十里为一方,即裴秀准望之意也。”(《广阳杂记》卷2)《舆地图》的大小,据罗洪先说是“长广七尺,不便卷舒”。

  元代另一部著名的历史地图集,是李好文的《长安志图》。《长安志图》原有图22 幅,现存19 幅。图幅大小不一,比例尺与方位也不一致。主要内容是关于长安地区行政区划、城市、陵墓、宫殿、禁苑、名胜古迹和水利灌溉渠道共七类地图。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水利灌溉渠道图,它是水利灌溉渠道系统中最早的一幅地图。《长安志图》的绘制,据研究,在现存宋、元地图中处于中上水平。

  此外,元代还有两幅中国全图,即李泽民1330 年左右绘制的《声教广被图》和天台僧人清浚绘制的《混一疆理图》,惜已失传。

  ① 瞿镛:《铁琴铜剑楼书目》卷二二。

  还值得一提的是元代出现了我国第一个地球仪。至元四年(1267),札马鲁丁在中国制造了一个木质地球仪,七分水面用绿色表示,三分陆地用白色表示。又画江河湖海,形成水系网络①。地球仪上绘有小方格,用来计算道里远近。这些小方格显然是经纬线。地球仪上水陆分布比例,同现代所测得的比例基本一致。地球仪在中国首次出现,这在中国地理学史上是件大事,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但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不重视,在学术界影响不大,这是非常遗憾的。

  ① 《元史·天文志·西域仪象》。

  第二十七章生物学在元代,生物学知识又有了新的积累,尤其是关于动植物生长规律的认识更为丰富和深化,并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园艺等生产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些进展相当集中地反映在元代三大农书:元政府大司农司编《农桑辑要》、王祯《农书》和鲁明善《农桑衣食撮要》等著作中。

  第一节植物生态知识植物的生长发育情形与其生存环境(包括阳光、水分、土壤、气候以及植物相互间的状况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元代以前已有大量论述,元代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并积累了很有特色的实践经验。加王祯《农书》指出:“天下地上,南北高下相半。且以江淮南北论之,江淮以北,高田平旷,所种宜黍稷等稼;江淮以南,下土涂泥,所种宜稻秫。又南北渐远,寒暖殊别,故所种早晚不同。惟东西寒暖稍平,所种杂错,然亦有南北高下之殊。”对于南北不同纬度、东西不同海拔高度、气温、土质等与所宜作物及种植时机作了简要的总结。元代大司农司编撰的《农桑辑要》对于植物形成的生态影响,也有类似的论述。该书新添栽木棉法说:“穊则移栽,稀则不须。每步只留两苗,稠则不结实。”①表明当时对阳光强弱与棉花生长的关系已有明确的认识和深切的体验。

  动植物生活都离不开水。元末娄元礼《田家五行》记有“稻秀水浇”,稻在“将秀之时,得雨则堂肚大,谷穗长;秀实之后,得雨则米粒圆,见收数”。“将秀之时”实际上是指水稻生长的抽穗期。近代植物学研究证实,水稻抽穗期其生殖器官正在形成,茎叶生长旺盛,如缺水会使叶肉细胞失去膨压,破坏植株水分平衡,抑制植株上部节间生长,妨碍花粉和子房的正常发育,最后穗小而粒少以致减产。“秀实之后”则是指灌浆期,也是水分充足才有利于将茎叶制造的有机物质输送到籽实,使得“米粒圆,见收数”。说明当时人们对于水稻在抽穗期和灌浆期必须充足供应水分已有较清楚的观察和认识。雪水对植物生长有促进作用。《氾胜之书》、《齐民要术》等著作早已记载了古人对雪水的利用。元代鲁明善指出:“雪者,天地之气,五谷之精,浸诸色种子,耐旱,不生虫。”②俞贞木也提到:“麦最宜雪,谚云:冬无雪,麦不结”(《种树书》)等,对于用雪水处理各种种子使其耐旱和不生虫,以及雪水对冬小麦增产的重要性等作了更为精当的记述。虽然雪水与普通水的不同及其影响植物生长的机理是现代科学才揭示清楚的,当时人们还不能正确解释雪水促进增产的原因,但他们通过生产实践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之谈和雪水浸种、积雪于田等方法,无疑是十分可贵的科学见解和实用技术,有着重要的实际价值。

  植物生长与土壤状况密切相关。为满足植物生长需要和保持地力而采取的最重要的措施就是施肥。据王祯《农书》记载,当时已有踏肥(厩肥)、火粪、苗粪、草粪、泥粪等多种肥料,其中较早地提到了苗粪和草粪两个概念,并指出绿肥在江南地区已普遍应用。此外,元代已施用含有各种矿质元素的特种肥料,这也是特别值得称道的。如《农桑衣食撮要》载,种皂荚“有不结荚者,凿一孔,入生铁三五片,用泥封之,便开花结子”。金元之际成书的《种艺必用》,以笔记形式记载了许多宝贵的民间生产经验,明代很流行的《种树书》,其很多内容就来源于这部著作。《种艺必用》载,种茄子时“初见根处劈开,掐硫磺一匕大,以泥培之,结子大如盏,味甘而宜人”,种芥子“治园可令土极细,以硫磺调水泼之,撒芥子于其上,经宿已生一两小叶矣”,种竹“择大竹,就根上去三、四寸许截断之,去其上不用,只以① 石声汉:《农桑辑要校注》卷二,农业出版社1982 年版。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