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中国通史第六卷-中古时代-隋唐时期 (下)
来源: | 作者:白寿彝 | 发布时间: 1036天前 | 47781 次浏览 | 分享到:

  ② 本节材料依据新旧唐书本传者,文中不再一一作注。

  ③ 李珏:《故丞相太子少师赠太尉牛公神道碑》,载《文苑英华》卷八八八。④ 《登科记考》卷十五。

  ① 《资治通鉴》卷二三七,宪宗元和三年。

  ② 参唐长孺:《〈旧唐书>关于元和三年对策案的矛盾记载》,载《唐史学会论文集》1986 年版。③ 《旧唐书》卷五○《刑法志》。

  此前,宣武节度使韩弘之子公武任右骁卫将军,为了维护其父的权位,曾用财货行贿于内外权臣。韩公武卒后,韩弘也继之于长庆三年二月而卒。有人将公武行贿事诉讼于御史府。穆宗可怜其孤孙年幼,尽取韩弘财簿亲自查看,见其中注明中外权臣多收受贿赂,唯独有一行朱笔小字写道:“某年月日,送户部牛侍郎钱千万,不纳。”穆宗钦佩牛僧孺的廉洁正直,将此簿出示给左右侍臣,高兴地说:“果然,吾不缪知人!”①于是迁拜为户部侍郎、同平章事。

  长庆四年(824),敬宗即位,牛僧孺进为中书侍郎,加银青光禄大夫,封奇章县子。不久,又进为郡公、集贤殿大学士,监修国史。当时,敬宗荒淫无度,宦官用事,大臣又朋比为奸,朝纲隳紊。牛僧孺感到有些畏惧,又束手无策,乃数次上表求任外职,予以回避。宝历元年(825)正月,他以检校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任鄂州刺史、武昌军节度、鄂岳蕲黄观察使。牛僧孺到了江夏(今湖北武汉),见江夏城“风土散恶,难以垣墉”,每年都加板筑,并征收菁茆加以苫盖。有些贪官污吏从中营私舞弊,鱼肉百姓,“蠹弊绵岁”,百姓深受其苦。为了革除这一弊端,他计算了每年茆苫板筑的费用,约十余万钱,用以做成砖坯垒墙,取代过去的板筑苫盖,只用了五年的时间,“墉皆甃葺,蠹弊永除”。他又感到所属沔州与鄂州只有一江之隔,虚设官吏,应废除沔州,于是上奏朝廷,得到应允后遂废掉了沔州的设置。这样裁减了官员,减少了国家的财政开支,也减轻了人民的负担。牛李党争太和三年(829),李宗闵辅政,屡次向文宗推荐牛僧孺,称赞他有政治才干,不宜久任外官。于是四年(830)正月,召为兵部尚书、同平章事。时李德裕在浙西任职八年,文宗将他调入京师,欲委以重任。四朝元老裴度也认为李德裕有才干,极力举荐。但由于牛僧孺、李宗闵从中作梗,李德裕又被出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从此“二憾相结,凡德裕之善者,皆斥之于外”。牛、李两人又怨恨裴度举荐李德裕,遂使其丢了相位,并出为兴元节度使,从此,“牛、李权赫于天下”。

  太和五年(831)正月,卢龙军副兵马使杨志诚率其徒举兵作乱,莫州刺史被杀,监军李载义与其子仓皇逃往易州。此事上奏朝廷,文宗召诸宰相商讨对策,牛僧孺说:“范阳自安、史以来,非国所有,刘聪暂献其地,朝廷费钱八十万缗而无丝毫所获。今日志诚得之,犹前日载义得之也,因而抚之,使捍北狄,不必计其逆顺。”对于牛僧孺这种不分是非、漠然处之的态度,宋代史臣司马光给予了严厉批评,说:“如僧孺之言,姑息偷安之术耳,岂宰相佐天子御天下之道哉!”①不久,文宗与宰相宋申锡谋诛宦官,王守澄获知其谋,遂诬奏宋申锡谋反,欲立漳王李湊。文宗一时不明事情真象,将杀宋申锡。牛僧孺为他申辩,说:“人臣不过宰相,今申锡已为宰相,假使如所谋,复欲何求!申锡殆不至此!”①在牛僧孺的申辩下,申锡才幸免一死。

  ① 《资治通鉴》卷二四三。

  ① 《资治通鉴》卷二四四,文宗太和五年。

  ① 《资治通鉴》卷二四四,文宗太和五年。

  九月,吐蕃遣使者来表示愿请和休兵。恰在这时,吐蕃维州守将悉怛谋率其众奔成都请降,西川节度使李德裕遂发兵入据其城,并上奏朝廷,以为韦皋经营多年,至死恨不能收复此城,今不费一兵一卒,使失陷四十年之久的维州重又归唐。文宗将此事交付廷议,朝臣皆同意李德裕的做法,唯独牛僧孺以“守信为上,应敌次之”为由,命将原唐西边重镇维州又拱手归还吐蕃,并将悉怛谋等人执送于吐蕃。结果,吐蕃再次进据维州城,悉怛谋等惨遭杀害。牛僧孺妒嫉李德裕的功劳,以私害功,确实为一严重失策,故时人“皆谓僧孺挟素怨,横议沮解之,帝亦以为不直”。

  太和六年(832)十一月,西川监军王践言入知枢密使,向文宗诉说朝廷处理维州事不当。文宗怨恨牛僧孺决策失误,僧孺心里不安。一次在延英殿议事时,孜孜求治的文宗对宰相说:天下何时当太平,卿等也有志于此吗?牛僧孺回答说:“臣等待罪辅弼,无能康济,然臣思太平亦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上无淫虐,下无怨讟;私室无强家,公议无壅滞。虽未及至理,亦谓小康。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及。”退朝以后,他又对宰相们说:“吾辈为宰相,天子责成如是,安可久处此地耶?”十天之内,接连三次上表,请罢相职。遂于十二月,检校左仆射、兼平章事、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当时,内有宦官专权,外有飞扬跋扈的强藩,战事连年,赋敛日益加重,牛僧孺却称之为小康,岂不是欺人之谈!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严厉地批评他说:“当文宗求治之时,僧孺任居承弼,进则偷安,取容以窃位,退则欺君诬世以盗名,罪莫大焉!”①太和九年(835)发生了甘露之变,宰相及朝官多人被杀,南衙与北司更是势如水火,宦官更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在这种情况下,牛僧孺更是心灰意懒,无所作为。他虽然已出任外官,还“嫌处重藩,求归散地”,屡次上表朝廷,未得准许,故在淮南任职六年。至开成二年(837)五月,加检校司空,食邑二千户,判东都尚书事、东都留守、东畿汝都防御使。他赴东都就任后,在归仁里建筑了豪华的住宅,把在淮南任职时的嘉木美石,安放在阶庭,“馆宇清华,竹木幽邃”,从此,他“心居事外,不以细故介怀”,又时常与好友白居易“吟咏其间,无复进取之怀”。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