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为赛事评奖做准备,网站测试开启文章评论功能,请大家阳光交流,不吝赐教!评论需要登录账号,没有账号点击注册。
边塞艺苑
消逝的土窑洞
来源:边塞艺苑 | 作者:白岩青 | 发布时间: 1222天前 | 26668 次浏览 | 分享到:

弟弟从乡下进城郑重其事地说给我:“咱家那三间窑塌啦,门窗也毁啦。”听他的唉声叹气,好像是发生了天大的事,其实对我来说同样认为也是件很不幸的事。那三间土窑是五十年前父亲张罗,姥爷给碹起的,费了无其数的劲气,动用了不少的劳力,下了很大的辛苦,弟弟认为一下塌了十分的可惜可悲,其实要塌的情况早就在二十年前就有征兆了。那时候我就住在土窑里,有一天,老羊倌郑重其事提醒我:“你那窑后墙坐了,”再不打垛子,窑和后墙就两张皮了,这可戳鬼(危险)哩。”我听从了老羊倌的提醒,动用了朋友的四轮车,拉石头拉土动泥工忙乎了两天,在后墙帮衬裱了一堵五尺高的墙,完工后老羊倌满意地说:“这个垛子就像是窑的腿一样牢靠,还能将就个二十来年。”现在土窑洞终于完成了它的任务寿终正寝宣布消失了。我住过的那个老院子也是蒲公英芨芨草遍地了,边塞诗宁静地挺拔在边草上,走过的岁月俱扫地,苦涩的日子隐隐可见,心事离故园的风近的时候,故园就是一架胡笳,高一声低一声总是在弹拔我的情思,撞击我的心灵于是故园的语言流进我的心田,热乎乎的气息扑面而来。

一抹夕阳正安静地凝在院子里。用树枝围起的篱笆墙上爬满花红绿气,几畦青菜开着各色的小花,把盈盈的暗香化于空气中,引来蜂飞蝶舞,老榆树上的黄丽子蓝点颜无忧无虑地朝嘲对歌,低回的边风温柔的吹在身上,正一点一滴荡尽一天忙碌的印迹,我能闻到藤蔓探路的芳芬,我能听到玉米叫喊着往高长的声音,故园的风韵浓郁的就是一杯故乡出产的黄金茶,如朴素的植物一样的父亲正坐在窑洞外的台阶上品黄金茶品生活,抬头望远,佬爷的身影如一页页写满文字的书叫我一一记住,记住的文字里,碹窑的情节依然新鲜,尽管是陈旧了陈旧了,这些情节我总是把他们和一头牛联系在一起,说是脊背弯到了不能再弯的程度,这是一头牛的力量把我们这些后来的人拉到了从以前到现代的坡上,树何枝而不绿,月何夜而不香,母亲正坐在灶火前一把一把拉风箱拉动生活,灶火发出的火光照耀她的脸面,母亲缓口气,深深地那一年才换一回的年画和墙壁,使黄透我经历的那个时期,用心抚摸这些情节,往事就从抚摸中浮现在眼前,它们就会生出果实掩映的枝叶,摇撼我脚下的泥土簌簌做响,时光呀,你匆匆忙忙,隐隐约约,响响亮亮又把我拉回到过去。

我家原先的住处是两间西下房,清朝手里的土房已经破败不堪,并且这土房也不是我家的,平时窑读(烟囱)烟着不进火,下雨漏,晴了还继续往下渗水,佬爷从四道沟下来见到这个狼狈样,气的骂我爹说:“枉枉地你当了一会干部,就这住处?”我爹说:“没办法,将就哇。”姥爷说:“盖不起房,你就不能碹窑?从哪也不愁挤兑点做门窗的木头。”姥爷是碹窑的好把手,边墙内外有名,经常叫方远邻近的户家请去做泥工,我们家如若碹窑,老爷能独挡一面,主要的还有不出大工的钱,碹窑用的是笨力气,二舅三舅全能指望上。姥爷说:“起后墙,窑腿子、碹、盘炕盘灶火,大工的营生我全包了。笨营生拉石头拉土,脱网基(土胚)、抹圪墩(盘炕立墩)、抹炕板一切营生,拾出个庄户人全能做,你从你们堡寻上些劳力,遗留的众人穿忙不花钱,管饭就行。”我爹说:“您要是出手,这窑我就碹。”姥爷哭笑不得。

土窑洞有好多无言的故事,边草深处,故事处处可说,月落大边墙,女垣栖鸟起,呀呀嘤嘤道的是土窑洞的真实。土窑洞是黄土塬上的古老民居,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四千多年前,比大边墙还要悠久。想象的羽翼把人们带到远古去,流年如水,水的源头在哪里,家园是一个沉重的古老话题,在一家家的门口清清楚楚看到他们在操着极其简单的工具在碹窑,这种工具叫镢,在人的挥汗如雨中,镢开创出半地穴式的窑洞,他们先从坑中埋设立柱,然后沿坑壁用树枝捆绑成围墙,内外抹上草泥,最后架设屋顶,屋内地面修整的十分平实,中间是一个灶坑用来烧煮食物,取暖和照明睡觉的地方高出地面。所以“易”说:“上古穴居而野外,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人造的宫室摆脱了人对自然的依赖,改善了生存环境,扩大了活动的空间,提高了生活质量,先人们在为拥有一处可以避风避雨避兽的住处辛辛苦苦的劳作、创造。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衣食住是生存必须解决的大事情,这种艰苦的斗争一代接一代继续着,还是那把石头打造的镢,挂在墙上还是拿在手中都铮铮做响,这是祖先们握紧的刹那,递入后人血脉的暗示,是一种不言不语的传递,让后人在阴晴晦明的变化中,一代一代接力。感谢黄土,为他们提供了衣食住。隔着历史的门槛,人们可以想象他们对黄土的敬畏,看到他们慑服在黄土面前的神情,于是黄土被奉为至高无上的神,于是在最低层的民间,每到起房盖屋都要选择黄道吉日,并且必须吃糕,以期高升旺长。土窑洞就是这么一代一代延续着,春秋续序,兴衰潜移,民歌飞翔在窑洞和谷仓的上空,倾唱和聆听的人都满怀感激,神情专注,阳光照耀同样用土筑成的边墙、烽台,人们生长 一代又一代如向日葵,然后一代又一代老去,无声无息,而世世代代向往不改。为什么要延续,因为土窑洞造价低廉,耍的就是一把黄土,用的就是一把劲气,劲气使的很大,唱和的如筑城时的谣。在经济拿住人的情况下,必须的导致人们住土窑洞。尽管人们认为土窑洞坚固耐用,冬暖夏凉,适宜居住,美其名曰神仙洞,又有人说延安窑洞出马列主义,但无论如何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安慰,当人们面对无可奈何,自我安慰是一种最好的解脱。

更多